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什么是民心?所謂民心,其實就是人們的公理心和私心。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內在精神。然而人的內在精神究竟來源于哪里呢?
在本質上來講,人類不同個體的內在精神,必然會造就出不同的人生。有的人成為英雄,有的人成為凡人;有的人成為梟雄,有的人成為蠅營狗茍之流。
無論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其實都是人們自身選擇的結果,也是人們自身用一定代價交換而來的結果。
所謂代價,它包括人們自身所擁有的時間、精力、心力、智慧力、物力、財力、人脈力等等。
倘若人們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成為英雄,那么應該大多數人都會想成為英雄吧!
世界上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英雄。成功需要代價,英雄也需要代價;成功需要條件,英雄也需要條件。
想成為英雄的人,有最終成功的,也有最終失敗的;想成為梟雄的人,有最終成功的,也有最終失敗的。
究竟是什么東西在主導著世間的一切成功與失敗呢?
是英雄?抑或是梟雄?雖然只有英雄才能把天下帶向興旺,梟雄必定會把天下帶向衰亡,然而英雄卻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成功,梟雄也并不注定了必定會失敗。
這或許便是人類歷史起起伏伏、時興時亡的最直接原因所在吧。
每當英雄成功了,天下就會慢慢走向興旺;每當梟雄成功了,天下就會逐漸走向沒有未來的歧路。
大概每一個人都希望英雄能夠成功吧。然而有些歷史時期為什么英雄沒有最終成功,反而梟雄最終成功了呢?成功的梟雄與失敗的英雄究竟差別在哪里呢?
他們所差別的其實就只是彼此對于人心的看法不同而已。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公一私也是道。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顆私心,也會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公理心;
英雄的人們會有自己的私心,也會有自己的公理心;
自私自利的梟雄既會有自己的私心,也一樣會有自己的公理心;
英雄們的公理心會大于自己的私心;梟雄們的公理心會小于自己的私心。
有時候東風壓倒西風,有時候西風壓倒東風;有時候公理心壓倒私心,有時候私心壓倒公理心。這便是人類內在心靈的常態。
倘若人們不懂得這個最為樸素的道理,那么很多人就必然會犯下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錯誤。
英雄們大多會過于相信人們的善心;梟雄們大多會過于迷信人們的私心。
英雄的事業必然是一項長久的工作,它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完成、才能走向興旺、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在這個漫長的走向成功的過程中,倘若人們不能發現人心的變化,倘若人們不能發現眾人內心的轉變,倘若讓人們的私心占據了上風,那么英雄也會變成梟雄,那么預定的成功也會轉變向失敗。
是不是英雄并不重要,是不是梟雄也并不重要,人們抱持著什么樣的內心,才最重要。
當一個人的公理心蓋過私心,他就會不自覺地去做英雄的事;
當一個人的私心壓過公理心,他就會下意識地去做梟雄的事。
當木已成舟、當事情做畢,便已經算是蓋棺論定,再多的掩飾與粉飾都已經無濟于事,最多只能暫時欺騙一些不明事理的人,或者自欺欺人罷了。
天下之興亡,由天下之事所決定;
天下之事,由天下人之精神所決定;
天下人之精神,由天下人之內心所決定。
當人們的私心蓋過公理心,他就是一個梟雄;
當人們的公理心壓過私心,他就是一個英雄;
當人們的公理心與私心相互拉扯,他就會成為一個陷入精神內耗的平凡人。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其實就是理解民心,就是了解民心。
什么是民心?什么才是人民的真正內心?
天下民心,有公有私,誰能沒有自己的私心呢?誰又能毫無公理心呢?
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便會運用公私分明、陰陽相濟的方式,去引領天下人、去引領天下人的精神,去撫平天下人心。
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皆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才會有休養生息、貞觀之治的策略出現。這其實就是在盡量滿足天下人的私心。
人生路漫漫,試問誰不想有一個自由、快樂、富足的生活呢?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合理的私心。
商紂王帝辛、楚霸王項羽、隋煬帝楊廣,卻不太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對天下人更多地是予取予求,苛政猛于虎。他們用自己的私心,掩蓋了天下人的私心,掩蓋了天下民心。
倘若誰能滿足天下人的私心,那么天下人自然也不會吝嗇于滿足對方的私心。
然而很多人卻只能看到自己的私心,而看不到天下人的私心。誰能看到天下人的私心,誰能滿足天下人的私心,誰便能成為所謂的“得民心者”。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人熙熙攘攘,便是天地間最樸素最基礎的民心。天下利厚,則民心蒸騰;天下利薄,則民心困苦。
誰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誰能滿足天下人最樸素的物質文化需求,誰能滿足天下人的這一私心,誰就能得民心。
物壯則老。物極必反。最樸素的民心必定需要滿足。然而當私心無限膨脹,尤其是當貴族們的私心無限膨脹的時候,又必定需要公理心加以遏制。
否則貴族們的私心必定會鯨吞天下人的私心,如此必定會丟失民心,從而失去民心。
當天下人的私心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滿足的時候,天下人就會呈現出一種精神狀態——一種欣欣向榮的精神狀態;
當天下人的私心不能得到滿足,甚至被壓抑的時候,天下人就會呈現出另一種精神狀態——一種愁云慘淡的精神狀態。
每一個人的精神其實就是每一個人的內心。天下人最樸素的內心凝聚出天下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就是人的內心。人的精神來源于人的內心,人的精神來源于人心。
所謂眾志成城,只有眾心各得其所需,并在眾人之中剔除那些私心無限膨脹的人,才能凝聚出天地間不朽的精神。
然而英雄可以有野心,梟雄也可以有野心;英雄的私心可以無限膨脹,梟雄的私心也可以無限膨脹。
那么,怎么樣才能遏制無限膨脹的私心呢?唯有批評和自我批評。
實際上,一個受不得批評的人、一個不懂得自我批評的人,很容易就會讓自己的私心無限膨脹。這是一個十分淺顯明了的道理。可惜很多人并不懂得。
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真正價值,不是為了批評人,也不是為了打倒人,而是為了教育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預防和遏制人類私心可以無限膨脹的這一基礎特性。
人類的這一顆可以無限膨脹的私心,只能提前遏制或預防。當人們的私心膨脹起來以后,再想加以遏制,就可能有點晚了。
正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開展自我批評、預防私心膨脹的措施,就猶如修補蟻穴;
私心膨脹之后的遏制措施,就猶如修補已經崩潰的堤壩。
人們往往會瞧不起、輕視修補蟻穴的小工程,而又畏懼于洪水加身。
所以,事后遏制私心,不如事前預防私心。
人類自身糟糕的精神狀態,大多都是由于自己不明白如何抑制自我的私心所導致的。私心既已膨脹,便如洪水一般一瀉千里,難以遏制。
人的精神狀態由人的內心決定。人的內心,可公可私,可以大公無私,也可以欲壑難平。
對于大公無私的人,怎能忍心讓他如“蠟炬成灰”一般,燃燒殆盡;
對于欲壑難平的人,又怎能不加以遏制、放縱不管呢?
人人都有一顆心,每一顆心都是有公有私,這便是天下最大的民心。人的公理心可以蠟炬成灰,人的私心也可以一瀉千里、欲壑難平。
天下間的一切精神現象,都是由這一公一私的兩顆心所帶來的。
內心善良的人,公理心多一些;內心邪惡的人,私心多一些。私心越大,邪惡程度越深。人的私心也不是越小越好,合理的私心,反而是天下有序的基礎之一。
先秦道家楊朱所說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實就是在用夸張的語言去說:合理的私心不可或缺而已。這就和魯迅先生所說的拆屋效應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有些人總是喜歡口頭上標榜正義,總是要求別人大公無私。然而當有人一毛不拔的時候,他們卻反而閉嘴了。
口頭上的正義,只能讓無私的人更快地蠟炬成灰,卻對私欲膨脹的人毫無作用。
人不能沒有私心,也不能沒有公理心,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公一私也是道。公私分明,便是民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