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軍方成功將AGM-158C型遠程隱身反艦導彈集成到F-35B隱身戰斗機上,這一進展引發了美國媒體的熱議。有人宣稱,F-35有望搖身一變成為“航母殺手”,而矛頭直指中國海軍的航母編隊。然而,F-35掛載AGM-158C突防效果與中國軍方的反艦殺傷鏈相比,顯然相形見絀。究竟是美國自信過頭,還是“航母殺手”名不副實?讓我們一探究竟。
AGM-158C是一款亞音速巡航導彈,射程預計在320至555公里之間,美國還在研發射程可達1600改進型。其隱身設計、多模式傳感器和“發射后不管”的特性,讓美軍對其寄予厚望。然而,F-35要攜帶這款導彈,面臨一個致命問題——內置彈艙放不下來,只能以外掛方式搭載。這種“野獸模式”雖提升了火力,卻讓F-35犧牲了隱身性能,徹底暴露在中國遠程反隱身作戰體系的偵察范圍之內。
中國海軍近年來快速發展,航母編隊配備了055型萬噸驅逐艦、052D型導彈驅逐艦等多層次防空網絡,輔以先進相控陣雷達和紅旗-9B防空導彈。F-35一旦外掛導彈,其雷達反射截面激增,可能在數百公里外就被鎖定。更不用說,中國還有殲-35和空警-600,能夠提前發現并引導攔截力量。美軍戰機若冒險進入射程發射導彈,恐怕還未完成任務,就已被中國防空網“摘下”。
AGM-158C的隱身能力和自主目標識別確實不容小覷,但其亞音速飛行速度(約0.8馬赫)是個硬傷。面對中國航母編隊的多層防御,包括近防炮、干擾系統和艦載戰斗機的攔截,這種速度的導彈除非以壓倒性數量發起飽和攻擊,否則很難突破防線。以美國海軍目前的部署來看,單次出動的F-35數量有限,能攜帶的導彈總數恐怕遠不足以構成“飽和”。
相比之下,中國反艦體系的殺傷力則令人側目。殲-35隱身戰機可外掛超音速反艦導彈,甚至只需為055驅逐艦上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提供目標指示,就能在美軍航母編隊防區外發起致命一擊。高超音速武器的速度和不可預測的彈道,讓美軍“宙斯盾”系統和“標準-6”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大幅降低。換句話說,中國只需一次精準打擊,就能讓美軍航母編隊損失慘重,而F-35的AGM-158C卻未必能撕開中國防御網。
美軍為何如此熱衷于將F-35打造成“航母殺手”?這背后更多是戰略層面的考量。隨著中國海軍航母部隊的崛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優勢受到挑戰。F-35整合AGM-158C,不僅是對海軍F-35B和F-35C任務范圍的擴展,也是對空軍B-1B轟炸機和F/A-18E/F戰斗機反艦能力的補充。然而,美國忘了中國的反艦體系早已從單一武器進化成“偵察-指示-打擊”的完整殺傷鏈,效率和威力遠超美軍構想。
可見,F-35掛載AGM-158C對中國航母編隊的威脅并非“零”,但也遠未到“航母殺手”的地步。它的隱身導彈或許能給中國防空系統帶來一定壓力,但面對多層次、高強度的攔截網絡,突防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相反,中國殲-35與055上的高超音速武器的組合,卻能在1500公里外對美軍航母編隊構成致命威脅,且這種打擊幾乎無解。
美國媒體鼓吹的“航母殺手”標簽,更像是自我壯膽的宣傳,真正的“航母殺手”,或許早已在中國手中悄然成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