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排便這一看似平凡的行為,
實則與我們的身體健康
乃至壽命息息相關。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排便次數不僅反映了
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態,
還可能與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排便有個“最理想”的頻率!
日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BMJ Open》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歷時10年的隊列研究成果,揭示了排便頻率與心血管健康的深層關聯。該研究依托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近50萬成年人(48.7萬例)的排便模式及健康結局進行了精密追蹤。
研究發現,每日排便超過1次的人群,相較每日1次者,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攀升12%,心力衰竭風險激增33%。值得注意的是,每周排便低于3次同樣與心血管病風險升高相關。研究人員推測,排便異??赡芡ㄟ^三重機制影響心血管系統:其一,排便過頻提示腸道菌群失調,失衡的菌群可能釋放脂多糖等促炎因子,誘發全身炎癥反應,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其二,腸道蠕動過快導致營養吸收不完全,長期可能造成電解質紊亂及代謝異常,增加心臟負荷;其三,頻繁排便常與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相關,引發血壓波動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這項研究為心血管病的預防提供了新視角,提示公眾應關注排便規律性。理想狀態下,每日1次成型便為健康標志,但個體存在差異,只要排便規律且無不適,每周3-7次均屬正常范圍。對于排便異常者,建議通過飲食調整(適量膳食纖維)、壓力管理及規律運動進行調節,必要時進行腸道菌群檢測以早期干預。
排便次數與壽命有關?
科學家通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排便規律與壽命之間存在顯著關聯。2022年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雜志》的一項研究指出,排便過少或過多的人群,其全因死亡率較正常排便頻率者顯著升高。研究者分析認為,排便異??赡芘c腸道菌群紊亂、慢性炎癥、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正是許多慢性疾?。ㄈ缧难芗膊?、糖尿病甚至癌癥)的誘因。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長壽人群的排便習慣往往呈現出一定的規律。他們大多每天排便1-2次,這一頻率既不過緩導致糞便滯留、毒素累積,也不過疾引發腸道應激。穩定的排便習慣讓腸道黏膜持續處于良好的更新環境,有益菌群得以有序棲息繁衍,為身體源源不斷輸送正向信號,奠定長壽根基。
排便最快、最干凈的1種姿勢,很多人卻不知道!
排便姿勢對排便效率和衛生程度有著重要影響。從人體解剖結構來看,蹲著排便是最自然、最健康的姿勢。蹲姿時,人體曲線還原到最原始狀態,肛門與直腸呈直線,肛腸角增大到100°-110°,甚至更大,這使得排便更加順暢。同時,蹲姿排便時,腹部壓力增大,腸道更為通暢,有助于減少排便時間,降低痔瘡發生率。
相比之下,坐便排便雖然舒適,但坐著時腸道的通暢度降低,腹部壓力減小,排便相對困難。而且,坐便排便時,人們容易因舒適而延長排便時間,增加痔瘡風險。此外,坐便排便時,皮膚直接與馬桶圈接觸,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然而,對于習慣坐便的人來說,也有一個好消息。通過在腳下加一個小板凳,身體前傾,可以模擬蹲姿的排便姿勢,增加腹壓,使直腸肛門角變直,從而更順暢地排便。
當然,無論是蹲姿還是坐便排便,都應注意控制排便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5-10分鐘。同時,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適量的運動,也有助于改善排便情況。
維持健康排便習慣,從細節做起
想要維持健康的排便習慣,需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入手。
飲食上,多吃高纖維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蘋果等,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同時,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糞便干燥。
運動方面,適量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或進行腹部按摩,增強腸胃蠕動。
生活習慣上,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尤其是清晨,讓身體形成自然節律。避免忍耐便意,有便意時及時如廁。
此外,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壓力過大影響腸道功能。
若排便困難持續,可適當借助藥物輔助,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綜合調整這些方面,可有效維持健康排便習慣,促進腸道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