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標星的朋友們有時可能會錯過【通航圈】的推送或是看不到部分推送文章的封面,歡迎新老朋友給【通航圈】點個星標,以便及時收到最新推文、避免錯過更多精彩*
加星標方法:戳關注,右上菜單欄“···”鍵,設為星標
資料圖:本文作者閆鵬
東風送暖,萬象更新。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國家航空應急救援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成立(),標志著新時代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開啟了元年建設的新征程。一項“安邦惠民”的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歷史地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一、航空應急救援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航空應急救援建設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戰略性意義。它不僅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能力,更是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尺。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既是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航空應急救援作為現代救援體系中的高端組成部分,既有高新技術產業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鮮明特征,是構成現代社會的重要因素,是國家處置應急重大變故的“空中生命線”。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國家航空應急救援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現代化道路的具體實現形式,是根植于中國式現代化土壤的一顆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必將能為闊步前進的中國式現代化遮風擋雨。
面對地震、洪澇、山火和事故災難頻發的現實挑戰,能否在“黃金救援期”內快速響應、精準施救,直接檢驗著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成色。唯有構建起高效協同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才能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轉化為守護千家萬戶的安全實踐,這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硬核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邁出關鍵步伐。先后出臺了《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首次將航空應急救援納入國家戰略,明確“全災種、大應急”目標;基礎設施上,東北、西南等6大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相繼落成,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高原型直升機AC313等裝備填補關鍵空白;實戰能力方面,2023年京津冀抗洪救援中,航空力量投送物資超千噸、轉移群眾上萬人,響應時間較10年前縮短60%。這些建設發展成果,標志著我國正從“地面為主”的傳統救援向“立體聯動”的現代化救援模式加速轉型。
中國式現代化呼喚著航空應急救援建設必須有所作為,與各行各業同步發展,奮力前行。我們要將航空應急救援建設作為“國之大事”,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力攻堅,既要突破裝備技術的“硬科技”,更需理順領導管理的“軟條件”,在體制機制、空域開放、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等領域深化改革,讓“空中生命線”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
二、航空應急救援建設是守護平安中國最為關鍵的一招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安全已不是單一領域的問題,而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問題。航空應急救援以其獨有的迅捷響應優勢,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凸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建設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新時代國家安全的實踐要求。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繁,事故災難時有發生。在發展與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防范化解的矛盾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面對當前形勢任務,作為平安中國的生力軍,航空應急救援能夠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中迅速響應,完成減輕災害、化解風險、維護穩定、提供救護等復雜艱險任務,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2022年,我國年均發生地質災害2.3萬起,森林火災撲救成功率較2015年下降15%,傳統救援手段面臨“地面難進、空中無網”的困境。航空救援憑借其突破阻礙、快速響應優勢,已成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戰略力量。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救援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通航企業及地方政府共投入60余架直升機,累計飛行400余架次,成功轉移受困群眾5000余人,航空力量在此次救援中承擔了最難、最險、最急的15%關鍵任務,體現了我國航空應急救援從“輔助力量”向“核心戰力”的轉型。北京建立的“1小時航空救援圈”,使冬奧會期間突發事件處置效率提升65%。更值得關注的是,無人機集群搜救、AI影像識別災情等新技術應用,使航空救援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事關事業興旺發達、事關人民美好生活、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大力推進救援工作現代化,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貢獻力量,是新時代新征程上航空應急救援的歷史使命和神圣職責。通過構建覆蓋全國的航空應急救援網絡,配備先進的航空救援裝備以及專業的救援設備和人員,大幅提升我國應急救援的整體效能。在應對地震、洪澇、森林火災等突發事件時,航空救援以速度快、范圍廣、受地形限制小的優勢,實現對各類災害事故的快速響應和高效處置,在“黃金救援期”內成為挽救生命、控制災情的有生力量,為守護平安中國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三、航空應急救援建設是書寫民族復興宏圖的重要一篇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強大的安全保障能力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撐。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是匯聚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譜寫幸福中國輝煌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一)民族復興戰略定位下的重要實踐載體。民族復興不僅體現為經濟總量的躍升,更要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包括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兩個方面現代化。航空應急救援大業適應了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安全保障,不僅彰顯了自身原有的價值,更凸顯其時代性意義。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通過整合衛星導航、智能調度、快速響應等現代技術,可以實現災害應對從“人海戰術”向“科技賦能”的轉變。今年初,西南地區森林火災撲救中,由直升機、無人機和應急通信衛星組成的“三位一體”救援網絡,成功將傳統需要72小時的災情勘察壓縮至3小時,充分證明了航空應急救援的地位作用。
(二)“一帶一路”倡議應急合作的重要突破口。跨境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重大挑戰。航空應急救援憑借其快速響應、立體覆蓋和跨國聯動等優勢,正成為破解沿線國家應急合作瓶頸、深化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戰略性突破口。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維護我國海外利益和人員安全需求激增。通過構建具備國際投送能力的航空救援力量,既能保護海外公民安全,又能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這種以生命至上為內核、以能力共享為路徑、以制度創新為依托的合作模式,將會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注入強有力的安全韌性。
(三)標示國家航空應急救援能力的奮起。對比發達國家,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能力差距巨大。截至2020年,美國每百萬人口擁有醫療救援直升機約1架,而我國同期每百萬人口醫療救援直升機保有量不足0.01架。若以應急救援直升機整體保有量計算(包含醫療、消防、警務等),美國保有量約為我國20倍以上;德國每百萬人口應急救援直升機保有量約為1.5架(2017年數據),而我國同期每百萬人口對應保有量僅為約0.07架(按當時全國民用直升機總量1067架計算),約為德國的4.7%。若聚焦應急救援領域,差距更大;日本每百萬人口應急救援直升機保有量同樣遠超我國約為1架。存在的這些巨大差距,凸顯出提升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能力的現實需求,以及國家航空應急救援建設的艱巨性和緊迫性。
四、航空應急救援建設是連接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一柱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啟動的交匯期,中國經濟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航空應急救援建設與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雙向成就。一方面,航空應急救援建設需要大量先進的航空器、救援設備和技術支持,可以直接拉動航空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完善的航空救援體系可以為經濟活動提供安全保障,能夠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災難,降低經濟損失,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穩定的環境。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通過產業鏈升級、區域協調賦能、風險成本管控三大維度,成為支撐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支柱。其戰略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撬動萬億級產業升級支點。航空應急救援裝備的自主研發與量產,正推動大飛機產業鏈、通航裝備產業鏈、無人航空器產業鏈“三鏈”與“應急產業”的深度融合。國產AC352、直-20等救援直升機量產和技術突破帶動產業群升級,拉動鈦合金鍛件、碳纖維旋翼等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長23%(2024年工信部數據)。成都、哈爾濱等地形成的應急救援裝備產業集群,已集聚上下游企業超1200家。航空應急救援衍生的培訓、維護、保險等服務業,2024年市場規模突破1800億元。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在多地試點應用,將推動旅游觀光、高端通勤、物資投送等新業態,成為綠色轉型加速器,航空救援體系建設催生的這些新業態已形成萬億級市場空間。
(二)區域協調發展的“空中平衡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可以成為破解地理空間阻隔、縮小公共服務落差、促進要素流動的核心工具。①空間重構效應。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建成12個航空救援基地,使云貴川地質災害高發區的應急響應時間從6小時壓縮至45分鐘,區域投資風險指數下降19%(2024年《西部發展藍皮書》)。②公共服務均等化。粵港澳大灣區“15分鐘航空醫療救援圈”覆蓋5800萬人口,2024年成功實施心臟病人跨城轉運287例,醫療資源跨域共享效率提升40%。③城鄉融合催化劑。通過構建多級網絡將農村地區納入“航空救援圈”,重構城鄉地理邊界,達到時空壓縮的效果;通過搭建醫療資源、應急物流體系,重塑城鄉公共服務格局,達到服務重構的效果;通過整合縣鄉應急救援網絡中的退役裝備與飛手資源,以及體系催生的新職業,培育城鄉經濟新生態,達到產業聯動的效果。
(三)經濟安全韌性的“防波堤”。面對氣候危機與全球化風險,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完善,可以顯著達成直接止損、供應鏈保護、投資信心提振等作用,降低全要素災害損失、穩定市場主體預期,筑牢發展底線。
(四)創新生態的“多維試驗場”。航空應急救援作為多技術集成領域,正成為顛覆性技術孵化與跨領域協同創新的戰略平臺。一方面推動實現空天一體化突破,“北斗+低軌衛星”定位系統可以實現厘米級廢墟生命探測,技術反哺民用無人機導航市場,催生千億級新賽道。另一方面推動實現數字孿生賦能,建立“城市航空應急大腦”,通過實時模擬20萬種災情場景,優化救援路徑規劃算法,相關AI模型可以輸出至智慧物流領域。在“高質量發展”這場深刻變革中,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通過技術—產業—制度—空間的四重耦合,重構中國經濟的底層安全邏輯與發展動能。同時,隨著“低空經濟”全面鋪開,其戰略價值將進一步釋放,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空中脊梁”。
加速推進國家航空應急救援大業建設,是新時代統籌安全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以頂層設計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服務人民為中心,努力構建“全時待戰、全域到達”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安全屏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作者系應急管理部原森林消防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國家消防救援局原助理總監,中國航空學會航空應急救援首席專家閆鵬)
來源: “人民網+”客戶端
需要進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關注本公眾號后,
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關鍵詞:入群。
免責聲明: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交流探討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公眾號作者也不負有更新以往文章觀點之責任,一切以最新文章為準。用戶根據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其他觀點進行投資,須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部分圖文源于網絡,僅用于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通航圈:一個行業的跌宕起伏
歡迎通航圈內企業
郵箱:publicvoice@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