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月薪?jīng)]2萬?那我們沒必要繼續(xù)了"
青島"遇見"高端婚戀餐廳的9號桌永遠記得那個尷尬的下午。23歲的張明把禮品袋小心放在空椅上時,指尖還在微微發(fā)抖。袋子里是他跑遍三個商場配齊的見面禮:明前龍井、某大牌限定口紅、進口堅果禮盒——總價1680元,相當于他這個程序員三分之一的月薪。
"所以...你房貸還要還25年?"28歲的銀行客戶經(jīng)理李婷攪動著38元/杯的拿鐵,美甲上的碎鉆在燈光下閃閃發(fā)亮。當聽到張明坦誠自己剛買的60平公寓首付還借了親戚錢時,她突然拿起手機:"王姨,下次別給我介紹這種小孩了行嗎?"
監(jiān)控顯示,整個相親持續(xù)20分17秒。張明離開時做了一件讓全網(wǎng)炸鍋的事——他帶走了那袋根本沒拆封的禮品。這個動作被隔壁桌拍下,視頻配文"相親失敗就帶走禮物的斤斤計較男"登上同城熱搜。
二、"不是錢的問題,是態(tài)度問題!"
"現(xiàn)在年輕人怎么算計成這樣?"50歲的婚介所紅娘王姨氣得血壓飆升。在她三十年的從業(yè)經(jīng)驗里,男方留下見面禮是"起碼的體面",哪怕1949年的老輩人相親不成,也會把帶來的紅糖包子留給女方家。
但年輕人的賬本顯然不是這么算的。在某職場論壇發(fā)起的投票中,87%的90后支持張明:"1680元夠買Switch卡帶了""28歲老阿姨哪來的優(yōu)越感"。心理學博士@情感觀察者 指出:"這本質是相親貨幣化后的必然結果——當婚姻被明碼標價,誰還愿意為可能性買單?"
諷刺的是,李婷的閨蜜團在微博開辟第二戰(zhàn)場:"連1680元都要計較的男人,誰敢嫁?"她們不知道的是,張明上周剛拒絕公司前臺小妹的追求,原因僅僅是"她背的包是仿款"——這場相親,不過是物質社會的一個標準注腳。
三、那些禮品袋里的時代病灶
當我們翻開這場鬧劇的B面,看到的是一代人的婚戀創(chuàng)傷。張明前女友分手時那句"你給不了我想要的生活",讓他把每次相親都變成資產(chǎn)評估;李婷抽屜里攢著的12張星巴克禮品卡,記錄著父母逼她兩年相遍38個男人的焦慮。
婚戀經(jīng)濟學家算過一筆賬:中國男性平均要花費6.8萬元才能走到婚姻登記處,而30+女性每增加一歲,相親成功率下降19%。就像上海人民公園里那些把子女收入印在相親簡歷上的父母,我們早把婚姻變成了風險投資。
但真正細思極恐的是——當張明拎著禮品袋走出餐廳時,門口等待區(qū)坐著七對相親男女,桌上清一色擺著某品牌"相親成功套餐"的二維碼立牌。這個時代,連愛情都在實行掃碼支付。
四、我們還要把婚姻當期貨交易多久?
某婚戀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相親見面禮平均金額較五年前上漲340%,但成功率反而下降21%。這讓我想起東京女子圖鑒里那句:"你想結婚還是想贏?"
或許該問問那些在星巴克相親角交換征信報告的年輕人:當你們用Excel表格比較學區(qū)房概率時,還記得十六歲那年,那個偷自行車載你去看螢火蟲的少年嗎?
此刻張明把那盒沒送出的口紅掛上了閑魚,而李婷正趕赴第七次"優(yōu)質男"見面會。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成都,有對90后夫妻用相親時AA的咖啡錢買了第一盆共同養(yǎng)的多肉——那株植物現(xiàn)在長出了第四片新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