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尼日爾軍政府突然驅逐三名中企高管并查封賬戶,表面理由是中國員工月薪高達8678美元,而當地員工僅1200美元。
實際上,這個國家剛從中企借走4億美元,到期后無力償還,反而提出希望中企給當地員工加工資。
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尼日爾單純追求薪資公平,還是軍政府借機掌控資源自導自演的戲碼?軍政府這場“趕走財神爺”的冒險行動,會給這個非洲最貧困國家帶來怎樣的實際影響?
水深火熱的現實反噬
翻臉比翻書還快,尼日爾軍政府驅逐中企高管后的日子過得并不如意,一場國內黑暗狂歡正在上演。
尼日爾的城市突然間陷入一片漆黑,中企援建的坎大吉水電站占全國供電的70%,被強制收回后反而無人能夠正常運營,導致全國大范圍停電,從首都尼亞美到邊遠村莊,供電如同被捏住咽喉的病人一般時斷時續。
更可怕的是,油價如同脫韁的野馬般狂奔,短短幾天內暴漲300%,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被迅速拉入深淵,那些過去依靠摩托車謀生的出租車司機,如今只能望著空蕩蕩的油箱發愁,很多人直接丟下工作回了村莊。
安全形勢更是急轉直下,趁著國家陷入混亂,蟄伏已久的極端武裝分子開始活躍,3月22日,一座清真寺遭遇襲擊,44名平民不幸遇難,而這還只是開始,各種襲擊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蔓延,尼日爾的安全局勢迅速滑向失控的邊緣。
中國駐尼使館不得不發出緊急通知,提醒在尼中國公民減少不必要外出,加強安全防范,那些曾經在尼日爾各地忙碌工作的中國工人們,現在只能躲在營地里,望著窗外不時傳來的爆炸聲和槍聲,內心忐忑不安。
這一切讓人不禁想起“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訓,尼日爾軍政府在驅逐了幫助自己發展的中企后,卻發現國家運轉的齒輪突然卡殼,那些看似輕松的工作背后,是中國企業多年的投入和專業經驗,并非隨便什么人都能接手運營。
軍政府坐擁豐富資源卻無力開發,就像手握金礦卻沒有工具的窮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一步步陷入混亂,這場趕走“財神爺”的冒險行動帶來的,是一場足以顛覆整個國家的災難。
明明是“救命錢”,為何變成了“嫌錢少”?
事情要從2023年7月說起,尼日爾軍政府政變上臺后,如同一個剛拿到權杖的新手巫師,面對國家空空如也的金庫,不知所措。
軍政府上臺后第一件大事竟然是與多年盟友法國決裂,退出西非經濟共同體,隨后又將目光投向了俄羅斯,這一連串操作看得人眼花繚亂,活像一個政治跳槽的教科書案例。
問題來了,國際信貸機構對政變上臺的政府幾乎不聞不問,俄羅斯給的承諾雖好聽,卻遲遲不見真金白銀,此時的軍政府如同一個站在岔路口的迷途旅人,腳邊的水壺早已空空如也。
無奈之下,他們找到了在當地深耕多年的中企,想要借款4億美元應急,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對于人均GDP僅630美元的尼日爾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中企慷慨相助,約定以原油出口償還。
不料,今年3月還款日到了,尼日爾卻突然耍起了賴,不僅拒絕還款,還反手將矛頭指向中企,聲稱中國員工薪資過高,須加薪給當地員工,用道德綁架強行改變規則,這波操作堪稱“忘恩負義的教學視頻”。
但這可不是孤立事件,近年來非洲各國的資源民族主義浪潮正如漲潮的海水,一浪高過一浪,布基納法索、馬里等多個軍政府執政的國家,紛紛效仿這種對外資重新談判的做法,仿佛一夜之間突然領悟了“資源主權”的真諦。
細究其因,這背后有深層邏輯,當地政府面臨巨大的國內壓力和財政困境,同時民眾對外資開采本國資源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加之俄羅斯等大國在后面推波助瀾,就像一把火柴丟進了干柴堆,瞬間點燃了這場資源爭奪的新戰局。
中企面臨的風險也因此發生轉變,從單純的政治不穩定風險,轉向了更復雜的“對華態度風險”,就像行走在薄冰上,不但要擔心冰面厚度,還要防備岸上隨時可能發射的冰鉤。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場風暴的背后,映射著國際關系深刻變動的趨勢,也給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敲響了警鐘,就像古人說的“多行不義必自斃”,尼日爾軍政府這次的操作,絕非明智之舉。
中國員工月薪8678美元很離譜?數字背后的真相
乍一看,中國員工月薪8678美元,尼日爾員工只有1200美元,這個差距確實大得驚人,如同一個籃球運動員站在幼兒園小朋友旁邊,讓人忍不住驚呼“太不公平”。
但數字會說話,卻不會主動解釋自己,尼日爾人均GDP僅630美元,當地員工月薪1200美元已經是當地人均收入的近兩倍,在當地絕對屬于高薪階層,足以讓他們在親朋好友面前昂首挺胸。
反觀中國員工,他們背井離鄉遠赴非洲,來到這個被稱為“烤箱”的國度,夏季氣溫常年維持在50℃高溫,環境之惡劣讓不少西方技術人員望而卻步,只有中國員工咬牙堅持,默默扎根這片荒漠。
更重要的是,中國員工承擔的往往是技術和管理崗位,需要多年專業訓練和豐富經驗,就像一個手術室里,主刀醫生和護士的薪資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完全是兩種不同價值密度的工作。
況且,薪資差異在全球跨國公司中司空見慣,沒有哪家企業會給美國和非洲員工開相同的工資單,這不是歧視,而是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基本運行規則,如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處境不同,價值各異。
尼日爾軍政府對此心知肚明,他們抓住薪資差距大做文章,不過是找個借口公開“敲竹杠”,如同一個孩子看到鄰居的糖果比自己多,便鬧著要搶過來。
實際上,中企在尼日爾的貢獻早已有目共睹,自2003年進入以來,中國石油工人扛著設備在50℃高溫下勘探,硬是在2011年讓尼日爾成功躋身產油國行列,隨后又投資建設煉油廠和輸油管道,為當地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每年貢獻可觀的稅收。
沒有中企,尼日爾的石油可能至今仍深埋地下無人問津,更別提如今的石油支柱產業,這恰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如今尼日爾卻對著樹干猛砍,實在令人扼腕。
仔細算算,當地員工月薪雖然低于中國員工,卻因為中企到來而獲得了遠超當地平均水平的收入和技能培訓,不少人還因此改變了命運,這不正印證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古訓嗎?只可惜,有些人眼里只看得見魚,卻視漁具為無物。
投資46億后的“農夫與蛇”:未來中非合作路在何方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中國在尼日爾累計投資總額已達46億美元,其中2021年一年就直接投資2.8億美元,阿加德姆一體化項目更是斥資50億美元,這些數字對一個人均GDP僅630美元的國家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
中企援建的坎大吉水電站占尼日爾全國電量七成,像一顆巨大心臟為這個國家輸送生命能量,此外中企還投資建設了道路、橋梁、醫院、學校,為這片荒漠帶來了生機。
誰能想到,回報中國的竟是一場典型的“農夫與蛇”故事,只不過現代版本里,農夫不僅被咬,還被搶走了衣服,這種恩將仇報讓人唏噓不已。
回顧中非合作歷程,“資源換基建”模式在許多國家初見成效,但也逐漸暴露出結構性矛盾,尼日爾這類國家往往希望獲得更多技術轉移和本地化雇傭,卻忽視了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需要漫長過程,好比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莫名其妙地想要立刻參加馬拉松比賽。
此外,西方媒體的抹黑也火上澆油,法國《世界報》將尼日爾事件描述為“擺脫新殖民”,給非洲國家灌輸錯誤觀念,這些別有用心的報道恰如“隔岸觀火,推波助瀾”,刻意制造矛盾。
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對非投資策略正悄然調整,從國企主導轉向多元主體參與,政府資金向市場化運作轉變,降低直接政治風險,這種轉型如同一艘大船在調整航向,既要保持前進動力,又不能偏離航道。
未來中企或將更加注重風險防控,通過外交渠道維護合法權益,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施壓,將投資方式從高風險的現金貸款轉向資源交換和股權合作,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
盡管尼日爾事件讓人失望,但中非友誼的大船不會因一次風浪而停航,畢竟非洲大陸資源豐富,人口紅利突出,合作潛力巨大,雙方關系如同藤蔓與大樹,注定要相互依存,共同成長。
習慣了經濟援助的非洲國家,也該明白一個道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合作伙伴是互相尊重、平等對待的,不斷榨取只會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希望尼日爾政府能夠懸崖勒馬,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關系。
結語
尼日爾的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自身經濟,也給國際合作敲響警鐘,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在面對海外風險時,需要更加審慎和長遠的眼光,在全球經濟日益聯系緊密的今天,互利共贏仍是合作的必由之路,但我們不禁要問: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時,中國企業是應該更務實地保護自身利益,還是繼續秉持“授人以漁”的理念?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