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p>
千年前陸羽在《茶經》中
寫下這句話的時候
或許未曾想到
一條蜿蜒千里的運河
會將這“嘉木”的芬芳
送往全國的每個角落
《運河之上》帶您
翻開《茶經》細細品讀
大運河這條貫通
南北的“黃金水道”
與茶的不解之緣
泱泱運河上的往來舟楫
不僅是糧食與貨物的動脈
更是一條流動的“茶路”
而陸羽的《茶經》
則如同茶文化的“圣典”
讓茶從山林走向運河
從解渴之物升華為
東方美學的象征
運河水往來運茶越千年
從“柴米油鹽”到“琴棋書畫”?
陸羽以科學家的
嚴謹與詩人的浪漫
將飲茶從生活瑣事
升華為文化儀式
?掀起茶的技術革命?
首創“采、蒸、搗、拍、焙、穿、封”
制茶的七步之法
奠定唐宋團茶工藝基礎
?在美學標準?上
煮茶其水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一句口訣影響
后世千年泡茶哲學
茶圣陸羽
陸羽還對茶?文化賦能?
提出“茶性儉”
“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讓茶成為文人
修身養性的符號
?另外陸羽沿運河游歷
在湖州著書立說
運河不僅為他
提供考察茶葉的路線
更成為《茶經》
傳播推廣的“快車道”
唐代書商借運河漕船
將《茶經》刻本運往
洛陽、長安等古都名城
那里的文人爭相傳抄
一時“洛陽紙貴”
而越窯的青瓷茶碗
宜興的紫砂壺經
沿大運河銷往北方
不僅是這些地方的器物
《茶經》中提到的
二十四種茶具皆成為
當時文人們的爆款單品
運河畔多種茶具因茶經出圈
沿著大運河的茶路
古往今來一場持續千年
南北口味的展示交融
也一直沒有斷過
南北日常飲茶的交融
越來越有文化底蘊
陸羽的《茶經》
?成為茶葉北上的“神器”?
?唐代顧渚紫筍因它破圈
受北方長安洛陽等地追捧
南方紫筍沿運河“急程進貢”
竟然三日千里抵長安
杜牧曾寫詩吐槽
“萬人爭啖春山筍
驛騎鞭聲裂暮云”
宋代汴梁朱雀門外
茶坊茶館鱗次櫛比
運河碼頭力夫伙計
用粗瓷碗豪飲“大碗茶”
而文人則沉迷斗茶“咬盞”
宋代斗茶圖
北方的游牧民族
經運河輾轉獲得茶葉
發明了“奶茶”和茶磚
南方茶商為迎合北方口味
經由運河的輸送
在中華大江南北
形成了一道茶的風景線
運河咽喉處的臨清倉
曾堆滿從福建、安徽
經水路轉運的茶葉
至今仍有“茶葉胡同”
“茶碗巷”等地名印記
一盞茶攪動運河通南北
如今大運河邊
茶文化依然魅力無窮
揚州茶人按《茶經》
復原唐代“鍑煮法”
在運河邊開設體驗工坊
無錫利用運河大數據分析
古代茶葉運輸路線
設計“數字茶路”文旅地圖。
杭州拱宸橋推出“運河茶宴”
以龍井蝦仁、茶香酥鴨
再現《茶經》食養智慧
蘇州平江路將評彈與茶道結合
游客可邊聽《楓橋夜泊》
邊品碧螺春的茶韻幽香
?北京通州將曲劇《茶館》
沉浸展示到觀眾身邊
體驗茶館文化的魅力
茶始終在運河畔興盛繁榮
今日當我們手捧一盞清茶
翻閱泛黃的《茶經》
或在運河古橋邊靜坐聽風
依然能觸摸到那段
“茶香與槳聲共鳴”的歲月
從陸羽筆下的“茶道”
到運河上的“商道”
從唐宋風雅到現代國潮
這片東方樹葉的傳奇
仍在續寫著新的樂章
運河是茶的路
茶是運河的魂
嘉賓
文史專家 王歧豐
節目回聽
請點擊下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