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農村女孩張燈被母親抱著“望女成龍”的執念養大。
她不被允許蓄長發,不能穿裙子,甚至連最基本的女性衛生用品都無法擁有,母親給她剪短發,給她穿男裝,逼迫她接受自己是“男孩”的身份。
面對女兒身心的煎熬,母親卻毫無愧疚,反而驕傲地宣稱“衛生巾我也沒用過”,最終忍無可忍的女孩,將父母送進了養老院。
那么,后來怎么樣了?女孩是否做回了自己?
【母親的執念】
1985年,張燈出生在陜西的一個農村,那時正值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初,重男輕女的思想在農村依然根深蒂固,張燈的母親心靈深處也難以避免地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
張燈的母親先后生下了三個女兒,婆家對此頗有微詞,在壓力之下,她決心要把老二張燈培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于是,在張燈剛滿三歲時,母親就給她剪去了齊肩的頭發,給她穿上男孩的衣服,鄰居們對此紛紛指指點點,但母親卻習以為常,甚至感到十分自豪。
隨著張燈漸漸長大,母親對她“男孩子”身份的執念也愈發強烈,每當張燈想要留長發時,母親總是堅決地拿起剪刀,說什么也不肯讓女兒有一點女孩的模樣。
久而久之,張燈似乎也接受了自己“男孩”的身份,她喜歡穿男裝,討厭裙子,整日里跟村里的小男孩們一起瘋跑。
從她記事起,張燈便穿上了親戚家男孩穿不了的大衣,衣服松松垮垮地掛在她瘦小的身上,看上去與其他女孩的穿著格格不入。
母親不允許張燈穿裙子,也不讓她留長發,甚至強迫她剪成了短發,每當鄰里的人夸張燈聰明、乖巧時,母親總是笑著說:“這就是我家的兒子?!?/strong>
從小到大,她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母親的不斷暗示與言語給了她一種心理上的暗示,讓她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男孩,她從未覺得自己是個與眾不同的女孩。
直到有一天,張燈開始上學,在一次去洗手間時,班上的女生居然問她:“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這個問題讓張燈頓時愣住了。
漸漸地,張燈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意識到自己可能并不是母親所說的“男孩”,她開始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產生了疑惑,尤其是在青春期到來時,她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了與其他女孩類似的變化。
她發現自己渴望擁有長發,渴望穿裙子,甚至渴望擁有像其他女生一樣的內衣,每當她提出這些要求時,母親總是冷冷地拒絕,說:“你是男孩,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
張燈的困惑和痛苦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加重,最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她意識到自己并非母親口中的“男孩”,而是一個與自己身體一致的女孩。
她渴望擺脫母親對她的性別認知上的控制,渴望擁有作為女孩的正常需求,但母親的態度卻沒有任何改變,依舊堅信張燈應該扮演那個“頂梁柱”的角色。
隨著張燈的自我認同漸漸清晰,她開始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所承受的痛苦,或許源自母親對性別認知的誤導和極端教育。
母親對張燈的控制不僅讓她無法正常成長為一個女孩,還深深影響了她的心理發展,那么,張燈能否勇敢地突破這種壓迫,尋找到真正的自我呢?
【無解的暴力】
在張燈的成長過程中,暴力成為了一種家庭常態,這種暴力并非來自外界,而是源自她最親近的人——她的父母。
無論是在言語上的責罵,還是行動上的暴力,張燈的父母總是以極端的方式回應她的行為與要求。
即便她盡了最大努力,試圖彌補母親心中未曾得到滿足的“重男輕女”的欲望,母親依然不滿意,成年后的張燈,工作努力,賺取的錢幾乎全部用來孝敬父母。
她不只是物質上的支持父母,甚至將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拿出來,為父母蓋了樓房,帶他們旅游,滿足他們一直未能實現的愿望。
張燈認為,只有通過這些行動,母親才會看到她的努力,才會認可她的存在,然而母親對她的回報卻始終冷漠而暴力。
她總是將張燈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稍微不如意,便大發雷霆,冷嘲熱諷,甚至實施身體上的暴力。
一次,張燈在家中安慰母親,讓她不要再撿那些零碎的瓷片,因為家中有小孩,怕孩子踩到會受傷,然而母親卻大發脾氣,罵了張燈整整半個小時,這些話語滿含著諷刺與侮辱,像針一樣刺入張燈的心。
張燈無法忍受母親的冷酷與暴力,憤怒之下,她將那些瓷片狠狠砸碎,然而,母親卻更為憤怒,拿起一把鐵鍬追著張燈打,喊著要“鏟掉”她的頭。
這只是冰山一角,她的父親有些暴躁,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張燈發生沖突,有一次,父親的自行車被扣押,張燈借給他自己的車,但父親卻無視她的感受,拒絕歸還。
在激動之下,張燈一時沖動,砸了院子里的東西,而父親的反應更為極端,他在憤怒之下舉起了六斤重的案板,朝張燈的頭砸來,幸好鄰居及時阻止,才沒有發生更嚴重的后果。
即便遭遇了這樣極端的暴力,張燈并沒有反抗,她始終抱著“孝順”的思想,認為只要自己付出更多,總有一天父母會理解她,認同她。
然而事實是,無論她如何努力,都無法得到父母的真正認可,在她看來,自己幾乎承受了所有的家庭責任和壓力,卻始終未能得到應有的溫暖與愛。
在這段關系中,張燈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性別認同上的受害者,更多的是一個長期被家庭暴力壓迫的個體,她從來沒有機會做自己,只能活在父母的期望與控制中。
無論她如何努力爭取理解與溫暖,母親始終無法放下對兒子角色的執著,父親也始終無法看到她所承受的痛苦,這讓張燈感到深深的無力與痛苦,心中充滿了對父母的怨恨與無奈。
然而,在這些不斷的痛苦中,張燈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再繼續忍受這種生活了。
她的內心漸漸地產生了反抗的意識,逐步明白,自己不能再為了母親和父親的期望而繼續委屈自己,她不再滿足于活在母親強加給她的男孩角色中,她渴望自由,渴望能夠做回自己。
在長久的沉默與忍耐之后,張燈做出了一個決定:將父母送進養老院,可是,母親會理解她的決定嗎?她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
【母親的懺悔】
在將父母送進養老院后,張燈經歷了極大的心理煎熬,盡管她認為自己做出的決定是為了自己的未來,但每當她回想起母親的所作所為,心中依然充滿了愧疚和不安。
她沒有料到的是,母親雖然對她的決定充滿了憤怒與抗拒,由于雙方的矛盾無法解決,一度鬧到了電視臺上。
在電視臺的調解中,張燈終于能夠將多年的委屈與壓抑全部傾訴出來,母親也終于能夠認真正視張燈的訴求。
盡管調解的過程中不是那么順利,但最終的結局是好的,母親向張燈道歉,母親的態度變得柔和,眼中充滿了淚水。
張燈聽到母親的道歉時,心中復雜難言,她沒有立即回應,而是靜靜地聆聽著母親的話。
在母親的懺悔中,張燈看到了曾經那個強勢且無知的母親,也看到了一個在困境中求生的女人,她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釋然與平靜,所有的憤怒與痛苦逐漸轉化為理解和寬恕。
張燈終于明白,母親并非一個完全無情的人,盡管她的行為傷害了自己,但母親在背后也為家庭付出了許多。
最終,張燈選擇了原諒母親,她明白,寬恕并不是忘記,而是接受自己和母親所經歷的一切,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前行。
【結語】
她和母親的關系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沖突和傷痛,但在母親的悔悟和張燈的理解中,終于找到了和解的可能。
張燈的寬恕與原諒,不僅是對母親的釋放,也是對自己內心的解放,從此,她開始真正走出過去的陰影,去追尋一個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參考信源】
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2024-08-02 《展開沉默的尖叫|女孩被當男孩養20年,不穿內衣不用衛生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