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5年春運,湖北民航共保障航班40133架次、運輸旅客496.7萬人次、保障貨郵14.56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3.7%、15.4%、94.4%,多項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3月,湖北多地迎來了新一輪降雪。3月3日夜晚,武漢雪花飛舞,武漢天河機場運行穩定,航站樓內井然有序,飛機起降順暢。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湖北機場集團堅持創新引領,以智慧賦能,奮力打破冬季運行“冰封困局”的努力。從專項課題研究到技術創新,再到機制變革,湖北機場集團用200天時間,為民航冬季雨雪冰凍天氣應對交出了一份“天河答卷”。
破題:觀云測雨洞察“天機”
時間回撥到2024年初,武漢天河機場遭遇了兩輪極端雨雪冰凍天氣影響。尤其是2月4日,武漢天河機場氣象臺記錄顯示,當日氣溫跌破-8℃,凍雨持續16小時。雨雪冰凍天氣導致航空器尤其是翼根區域積冰達到5厘米以上,機坪道面冰雪厚度超過10厘米,機場機位資源嚴重飽和,運行保障流程受到影響。
2024年2月極端雨雪冰凍天氣航空器除冰保障
這場“十年一遇”的冰凍災害不僅敲響了機場運行保障的警鐘,更促使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防控”的轉變。在當時向民航湖北監管局提交的復盤報告中,記者留意到被標為紅色的一句話——必須用系統性改革打破困局,實現能力大提升、效率大提高、服務大提質。
唯有洞察“天機”,才能有的放矢。2024年6月,在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民航湖北監管局指導下,湖北機場集團聯合湖南機場集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以武漢天河機場為研究對象,開展了運輸機場除冰雪能力提升暨極端多相態天氣應對的專題研究。
聯合課題組成立后,多名技術骨干進駐武漢機場運行指揮中心,他們的首個任務是給冰雪災害“畫像”——通過開展武漢天河機場實地調研,解析2月災害天氣的詳細數據,建立國內首個多相態天氣數字特征庫。根據局方要求,武漢天河機場與長沙黃花機場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該項課題研究為契機,提升兩場除冰雪工作能力。課題組前往長沙黃花機場開展實地調研,收集兩湖地區其他機場除冰雪資料,并組織召開課題交流研討會,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開展相關模型設計構建。
多相態天氣應對課題研究會議
凍雨不是單純的低溫問題,而是溫度、濕度、風速等12個參數的動態博弈。課題組針對中南地區特有的氣候特征,制定了一套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冰雪等級劃分標準,細致區分霜、小雪、中雪、大雪、極端多相態天氣等狀況,為精準調度各類保障資源、科學制訂除冰雪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據。
精準的天氣分析為跑道、滑行道和停機位等道面除冰提供了數據支撐。然而,能否做好飛機除防冰與跑道除冰雪的協同配合,航班放行與地面保障能力是否匹配同樣是關鍵一環。
在航空器防除冰評估方面,針對低溫、寒潮、降雪、降水等不同天氣條件,課題組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事件推演,建立了三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編制完成了《武漢天河機場航空器防除冰現狀評估報告》,量化評估保障能力。
基于航空器除防冰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組利用監控手段,實時掌握除冰保障全局動態發展趨勢,動態調整資源分配,優化除冰策略,在降雪情況下做到跑道、滑行道、機坪和服務車道同步開放使用,進一步提高航空器適航效率,提升機場正常水平和旅客乘機體驗。
機場飛行區除冰雪作業小組提前40分鐘將跑道預計開放時間報告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立即協同航空公司和地面保障部門在跑道除冰雪作業的同時完成旅客登機、飛機除冰雪作業等一系列地面保障準備工作,確保跑道一旦開放,飛機就可以立即滑進跑道起飛。
解結:跨部門協同高效作戰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機場除冰作業具有保障鏈條長、流程多、時效要求高的特點,涉及除冰指揮中心、塔臺、機務、地面服務公司等多個單位合作,需要調度多個環節,包含除冰能力測算、除冰計劃安排、除冰車分配、飛機放行排序、保障人員分工等工作流程。
打贏冰雪保衛戰,關鍵在于高效協同。湖北監管局多次強調,課題研究要有“一盤棋”思想,多傾聽除冰雪運行單位意見。為此,課題組多次深入一線,收集航空公司、地服、機務、空管、機場保障等單位防除冰工作標準要求和現狀,通過整理總結,最終尋找到癥結點——信息傳遞斷層。
針對該情況,機場決定搭建智慧化運行決策指揮平臺,通過升級機場協同決策系統(A—CDM)、新建除冰雪指揮管理系統,深度融合氣象、航班、資源三大數據流,整合數據和共享資源。
智慧化運行決策指揮平臺(本文圖片均由湖北機場集團提供)
在跨部門綜合演練中,航班從除冰完成到起飛的平均等待時間縮短至12分鐘,除冰效率較此前提高200%。新系統使各部門協同響應時間從平均18分鐘縮短至4分鐘,航空器小時除冰雪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在技術手段上實現突破,在機制上深化改革。武漢天河機場健全協同運行機制,成立了聯合除冰雪指揮部,聯動空管、航企、地服等單位,依托智慧化監控平臺,實時共享數據,實現氣象研判、航班調整、資源調配、放行排序系統化管理。與此同時,武漢天河機場修訂完善除冰雪工作方案、除冰雪工作預案,將先前的“專業技術平臺”提檔升級為“決策平臺”,專業工作組由3個增至7個,印發《武漢天河機場冬季運行保障工作細則》,明確機場、空管、航空公司等單位的工作職責。
經過百日攻堅,課題組在構建全鏈條評價指標體系、優化智慧化除冰雪流程、創新資源配置標準、健全跨部門協同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鉚足了勁兒準備迎接冰雪的挑戰。
突圍:從實驗室到跑道的“進化論”
2024年11月26日,武漢天河機場迎來寒潮,成為課題組的首場考驗。
從理論轉為實戰,效果如何?數據來說話。當天,在6架次航班同時請求除冰的情況下,智慧化指揮系統通過動態路徑規劃,使除冰車空駛里程減少42%。在協同決策方面,空管部門根據實時除冰進度,將放行間隔從7分鐘縮短至4分鐘,單小時起飛架次增長25%。
這場攻堅實現了對管理能力的再造。在民航中南局極端多相態天氣應對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會上,三個深層轉變被重點提及。首先是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防控”。通過構建風險量化評估模型,武漢天河機場將冬季保障提前至夏秋換季階段。2024年10月,已完成除冰資源補充、人員復訓、協議修訂等48項準備工作,較往年提前2個月。其次是從“單兵作戰”到“生態共建”。推動建立除冰資源共享機制,武漢、鄂州、南昌三地機場實現除冰車跨區域調度。在任一機場需要除冰車協助時,其他機場可在12小時內完成車輛機動支援。最后是從“成本中心”到“價值引擎”。據測算,新體系全面運行后,武漢天河機場冬季運行成本可降低12%,而航班正常率提高帶來的航線時刻增值每年或超過千萬元。
如今,武漢天河機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通過推廣預除霜/冰作業程序,2025年武漢機場冬季運行期間的航空器結冰事件發生率下降40%,未發生冰雪導致的重大安全事故;通過標準化作業與實時監控有效提升機坪航空器除冰車作業安全裕度,實現“零刮碰”;通過協同運行機制,強化機場各運行保障單位與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協同聯動,顯著縮短應急響應時間。
武漢天河機場的運行效率大幅提高,2024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140.6萬人次,時隔8年重返中部第一;機場起飛正常率達到84.36%,超過全國38個千萬級機場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區9個千萬級機場中排名第二。
湖北機場集團的探索正為行業破題提供關鍵支點。如今,“武漢模式”已被納入《中南轄區運輸機場冬季雨雪冰凍天氣應對指引(2024版)》,并在湖南、河南等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相關運輸機場復制推廣,形成區域聯動標準。
下一步,湖北機場集團將圍繞智慧機場建設,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運行保障能力,提高航班正常性和運行效率,為奮力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民航篇章貢獻湖北力量。(中國民航報 記者馮智君 通訊員謝蕭南、習悅)
(本文刊載于中國民航報2025年3月26日8版)
《智慧民航》導刊每周三
與廣大讀者見面
讓我們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設熱點
擘畫全新未來
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icanews@163.com
編輯|張 彤
校對|張 薇
審核|程 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