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教育創新發展路徑,3月20日下午,北京市建華實驗亦莊學校召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人機共創教育新生態’”會議。會議旨在通過學習引導、案例分享、實操應用等形式,解決人機共創教育新生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幫助教師掌握前沿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會議由黨委書記田永江與智能機器人“小笨”共同主持。
“師·生·機”協同,重構教育DNA
任志瑜校長以深邃的教育洞察勾勒未來圖景。他指出,先行于理念,生成于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僅是工具的革命,而是革命的工具。人工智能正推動教育從 “知識傳遞” 向 “意義建構” 躍遷,通過 “師?生?機” 協同的新型課堂,引導學生在與自我、他人及社會的多維聯結中探尋成長真諦。
報告中生動呈現了教育新生態的實踐場景:語文課上,3D 折疊屏帶學生 “穿越” 至圓明園的數字廢墟,歷史之殤化作鮮活教材;校園電視臺將撤僑新聞與童聲《天之大》交織,讓家國情懷在虛實交融中生根;智慧監控系統構建的 “慎獨” 德育網絡,無聲浸潤學生心靈;課堂實時投影的學生解題軌跡,則將思維碰撞轉化為可視化的學習風暴。
在這場教育變革中,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范式轉移。任校長特別強調,AI 賦能教育以后,我們老師的主要心思精力更加需要在以下八個方面著力:
任校長以《哪吒 2》現象級票房為喻,揭示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多維度感知 —— 正如谷占冬老師獲評 “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 的實踐所證,唯有以學生喜愛的姿態觸碰心靈,教育才能真正發生。
面向未來,建華實驗亦莊學校將以 AI 工具賦能精準教學設計、用多色板書繪制理科思維圖譜、在課堂觀察中捕捉教育契機,并著力構建覆蓋教學、管理、家校等八大維度的校本 “教育小宇宙”。
任校長表示,這座開源共享的智能教育生態圈,將讓資源流動更高效、成長軌跡更清晰,為每個生命定制自由舒展的教育春天。同時,學校 “人機共創教育新生態” 遵循鼓勵先 “富”,允許后 “富”,不能不 “富” 的原則,在教育新生態的建設過程中,鼓勵部分教師、班級或學生率先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方面取得成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允許其他主體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確保全體師生都能參與到人機共創教育新生態的建設中來,共同推動學校教育的創新發展。
備課效率提升40%!教師有“數字分身”啦
李巖博士作《與AI共舞》的主題分享,他表示,學校以“提質、增效、減負”為目標,構建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依托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支持,教師深度應用國產AI工具優化教學實踐:通過“背景+需求+約束”提示詞,用DeepSeek等大模型快速生成游戲化教案框架;借AI工具一鍵產出教學插圖、微課視頻及課件初稿,使《十進制與二進制轉換》等課程備課效率提升40%。AI不僅輔助生成元旦主持詞框架、馬拉松訓練計劃,更通過學科智能體實現分層習題設計、學情分析等精準支持,成為教師的“數字分身”。
建華實驗亦莊學校正推動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AI協同指揮官,未來將通過AI工作坊、校本資源庫和自適應作業系統,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個性化教育,打造有溫度的技術賦能新范式。
AI進課堂,掀起教學范式革命
數學魔法師:孫夢莉“小數AI加減法”
孫夢莉老師將 AI 巧妙融入小數加減法教學。小學生學這部分知識時,常被抽象概念難住,計算也易出錯。她利用 AI 讓課本人物和情境動起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她設計的小組競賽積分系統和小數加減法闖關互動游戲,如 “小數冒險島”,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提升對小數加減法的掌握程度,真正實現讓教學變得更有趣、更高效,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了新活力。
地理探索家:王禹丹“虛擬地球儀”
王禹丹老師將AI融入喀斯特地貌教學,針對高一學生術語混淆、空間認知薄弱等難點,運用動態地圖、模擬實驗等數字資源具象化溶蝕-沉積過程,設計問題鏈訓練地貌演化邏輯,并通過AI診斷作業誤區開發互動課件,以多模態教學實現地理術語精準掌握與綜合思維培養。
心理守護者:常冬琦“AI情感分析”
常冬琦老師以定制 AI 智能體為有力工具,在班級管理中擔當 “心理守護者”。AI 智能體充分整合學生的靜態和動態數據,搭建起完善的學生信息庫。在紀律管理上,它精準定位扣分問題學生,為老師提供有效處理建議;學業管理時,敏銳察覺成績下滑學生,助力制定學科輔導策略。同時,借助 AI 情感分析,能發現學生心理健康隱患,及時建議心理老師介入。此外,智能體還具備生日提醒、數據異常核查功能,輔助老師更高效、更精準地管理班級,革新班級管理模式。
實踐領航員:劉成元“生成式AI助手”
劉成元《水培種植實踐課》融合AI工具將農業術語轉為"游戲攻略",調研效率提升60%;AI工具智能分析生長數據,5分鐘完成整課工作量;AI生成3D展廳及動態動畫,創作周期由周縮至2小時。AI充當"知識翻譯官",助力學生專注創新實踐,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重塑科學教育新范式。
科技啟蒙人:王晶“信息課堂工具箱”
王晶老師借助多種 AI 工具,為信息課堂帶來創新與活力。利用 AI 生圖將課本人物 3D 化,結合軟件生成動畫,把晦澀的算法知識融入故事,激發學生探索欲;設計 “雞兔同籠” 互動程序,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算法核心步驟;通過AI工具創建編程小助手,幫助學生定位程序錯誤、理解算法邏輯;引入智能平臺,讓學生借助手勢分類模型,自主學習猜拳游戲算法,實現人機對戰,理解程序運行機制,助力學生掌握知識,創新教學模式。
資源智庫官:曲雯“智慧圖書館2.0”
圖書館曲雯老師介紹,館內引入AI機器人“小笨”及教師研修平臺,推動教科研數字化。針對教師文獻處理低效(年均200篇)、選題創新不足(68%存在困惑)、論文耗時(均3月)三大痛點,平臺對接知網資源庫,集成AI速讀、矩陣分析、選題挖掘等功能,構建覆蓋文獻研讀、學術洞察到成果產出的智能科研支持體系。
智教天團,讓創新火種點亮更多課堂
在全體教職工的見證下,任志瑜校長和田永江書記為首批"人工智能先導教師"頒發聘書。聘書承載著學校對教育先鋒的殷切期待,教師們接過的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領航智慧教育新賽道的責任使命。未來這支由青年教師們領銜的"智教天團"將通過示范課研發、跨學科融合等項目,讓創新火種點亮更多課堂,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注入強勁動能。
當最后一個全息投影淡去,教育新紀元的序章已然寫就。這并非人與機器的簡單相加,而是教育智慧的乘數效應;不是冰冷技術的單向入侵,而是人文溫度與數字智慧的共生共榮。站在 AI 時代的潮頭,每個孩子都將擁有專屬的智能學伴,每位教師都將化身教育場景架構師,每間教室都將成為虛實交融的認知實驗室。
在代碼與詩行交織的教育新大陸上,一段屬于人機共育時代的“教育未來簡史”,正在被續寫。
編輯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北京市建華實驗亦莊學校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