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連發五篇檄文,從“莫天真勿糊涂”的勸誡升級到“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的靈魂拷問,字字誅心。
更耐人尋味的是,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罕見地三度轉載這些尖銳評論,被觀察家視為官方態度的風向標。
屈臣氏內地門店銷售額應聲暴跌12%,消費者用掃碼支付投票,讓李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愛國”標簽崩壞的商業代價。
228億美元交易款中,190億凈收益能瞬間緩解長和的負債壓力,把負債率從23.6%壓到15%。
對于正在全球收縮戰線的李嘉誠來說,這筆錢足夠在東南亞新能源賽道再造一個商業帝國。
更何況貝萊德的報價比行業均價高出60%,這種“政治溢價”就像裹著蜜糖的砒霜,明知有毒卻難以抗拒。
中南海的反應則像平靜海面下的暗流。
3月14日,中方專機悄然降落在巴拿馬,特使馬輝與巴總統閉門密談三小時。
與此同時,中遠海運港口掌舵人朱濤在業績會上意味深長地表示:“未來有海外碼頭并購計劃”。
這些動作被解讀為北京在準備B計劃,如果交易無法阻止,就通過中資企業接盤關鍵資產。
畢竟中國在拉美早有布局,秘魯錢凱港、瓜達爾港等替代樞紐正在崛起,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價值已不如十年前絕對。
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的北京之行更充滿戲劇性。
這位常年混跡娛樂圈的“小超人”,突然現身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與國務院智庫專家談笑風生。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李家在試探官方底線。
畢竟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還囤著價值千億的未開發地塊,若被貼上“損害國家利益”標簽,隨時可能遭遇土地審批凍結。
這種“用兒子打前站、老父穩坐中軍帳”的套路,正是李氏家族慣用的風險對沖術。
距離最終簽約還剩168小時,三大變量正在暗處發酵。
巴拿馬最高法院對長和合約的違憲審查懸而未決,這個法律漏洞可能成為中方翻盤的關鍵支點;中遠海運釋放的并購信號,讓交易條款存在增設“中國貨船優先通行”條款的可能性;而美國商務部的道德綁架同樣兇猛,那句“不能為賺錢出賣靈魂”的譴責,把商業抉擇扭曲成意識形態站隊。
此刻的李嘉誠就像站在平衡木中間,稍有不慎就會墜入萬丈深淵。
如果筆尖最終落在協議上,引發的連鎖反應將遠超商業范疇。
美國獲得港口智能調度系統和船舶安檢數據庫后,能精準追蹤中國貨船動向,為制裁華為這類企業提供數據支撐。
更危險的是,特朗普政府計劃對中國商船征收單次150萬美元“停泊費”,這相當于每艘船多燒掉120萬美元燃油費,直接吃掉制造業微薄利潤。
而中國21%的對外貿易將暴露在“航運卡脖子”風險下,這種戰略損失遠非190億美元能夠彌補。
但毀約的代價同樣慘烈。
貝萊德財團必然發起天價索賠訴訟,長和在全球23國的43個港口資產可能遭凍結。
更可怕的是特朗普的報復,從制裁屈臣氏海外門店,到逼迫巴拿馬提前收回港口經營權,甚至凍結李家在美加資產,這些都在美國《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授權范圍內。
對于把七成資產配置在歐美的李氏家族來說,這種打擊堪稱滅頂之災。
在這場世紀豪賭中,沒有真正的贏家。
李嘉誠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資本家的集體焦慮:當世界從“地球村”退回“叢林時代”,再精明的商業算計也抵不過大國博弈的碾壓。
4月2日無論簽字與否,96歲的商業巨鱷都注定要被刻進歷史,要么成為“資本無國界”的殉道者,要么變成“愛國情懷”的活標本。
而中遠海運港口辦公樓里那盞徹夜未滅的燈,暗示著東方智慧早已謀劃好后手:與其爭奪過時的航運咽喉,不如開鑿新的貿易動脈,這才是破局巴拿馬困局的中國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