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劉曉萌近日被中國青年網報道,她在采訪中表示,一年的支教生活,如同一場靈魂的洗禮。在這里,她學會了傾聽,學會了給予,更學會了愛與被愛。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老師們無私地奉獻,拉薩人民的熱情好客,都讓她深深感動。每一次與孩子們的互動,都是心靈的觸碰,每一次與拉薩人民的交流,都是文化的交融。志愿服務,于她而言,不僅僅是一份職責,更是一種信仰。讓她明白,教育的力量能夠跨越千山萬水,點燃希望之火。
劉曉萌,北京科技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現服務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柳梧初級中學。
2024年春,我懷揣著興奮與好奇踏入了西藏這片神圣的土地,來到了我的服務學校——拉薩市柳梧初級中學。此時恰逢學校運動會,操場上彩旗飄揚,歡聲笑語交織成一首青春的贊歌。陽光透過云層,灑在綠茵茵的草地上,給這方天地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輝。
順著臺階拾級而上,兩名學生遠遠地從操場一角跑來,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邊跑邊揮手:“老師好!”聲音清脆悅耳,如同山間清泉,瞬間滋潤了我的心田。他們紛紛從手中的盤子里拿出新鮮的水果,一一遞到我的面前。那一刻,孩子們最真摯的情誼和最樸素的心意,讓我深切感受到了來自這片土地的溫暖與淳樸。我仿佛與這片土地、這所學校、這些孩子們建立了一種深厚的聯系,也讓我對即將開始的支教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憧憬與希望。
01
破冰:在歷史的褶皺里播種
2024年8月,我正式奔赴這一場關于支教的山海之約。初次走進教室,孩子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靦腆,這一刻也正式開啟了我們教學相長的磨合期。起初他們對歷史課并不感興趣,期中考試的成績更是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年級倒數第一。
但是我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只是需要一個掙脫硬殼的契機,一次舒展枝葉的可能。我開始為他們量身定制歷史課程,將歷史體系制作成精美便攜的知識卡片。每一個課間,我都會找學生進行針對性分析,幫助他們修復文物般梳理知識斷點。孩子們的眼神逐漸從迷茫轉為明亮,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期末考試成績公布那天,當我念出“平均分年級第二,全校唯一滿分在我們班”時,教室里瞬間沸騰了。孩子們揮舞著手中的試卷,臉上洋溢著無法掩飾的喜悅:“老師,我們做到了!”看著孩子們的笑臉,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心靈的喚醒。這些孩子,就像春天的草芽,只要有一縷陽光,他們就會奮力生長,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家長會上,當我走進教室,孩子們便響起了掌聲與歡呼聲,那是對我一學期努力的最好回饋,也是對我們共同奮斗歲月的見證。頒獎儀式上,孩子們捧著獎狀和獎品,臉上寫滿了欣喜。離校前,一個孩子跑到我面前:“老師,您一定要把電子版課本發到群里呀,我想在寒假里繼續學歷史!”我摸了摸他的頭,心中滿是欣慰:“一定會的,老師希望你們永遠保持這份對知識的熱愛。”
教學之余,我更關心他們的生活。查宿舍時,我總能發現孩子們的小秘密,或是對家的思念,或是對未來的憧憬。我傾聽、安慰,用行動告訴他們,這里也是他們的家。寒假期間,我也繼續通過家長群持續關注著每一個孩子的動態,及時解答疑惑,為他們規劃假期的學習計劃,溫暖每一顆幼小的心靈。
02
拾貝:在荒原上筑一座花園
在柳梧初級中學,我們擁有雙重身份——既是三尺講臺的播種者,也是學校齒輪間穿行的鉚釘。我主要在服務學校負責教務處工作,新生四百余人信息核查、錄取通知書發放是我對學生們的第一印象;每周坐班巡查、活動簡報是我與學校老師們的初次相識。在這些與課表無關的日夜里,我與學校的聯系更加密切,也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
“拾貝課堂”,便是我在了解到很多孩子來自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后,在服務地創立的第一個社區志愿服務項目。每個周末,康樂居委會三樓的拾貝教室成為了孩子們的樂園。課前,我們結合紅色教育、傳統文化,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課后,我們帶領社區青少年開啟課業輔導課堂,幫助他們完成周末作業,結合社區青少年的實際學習需求,制定針對性的輔導計劃,鼓勵社區青少年潛心閱讀、努力學習。
校園里,第二課堂同樣不可或缺,我們結合過往學生工作經驗和專業特長,積極投入服務學校“五育并舉”活動中。勞動教育課堂上,我與孩子們一起挖土豆、摘番茄,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更讓他們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和價值;“童心為詩、點亮未來”原創兒童詩歌征集活動,覆蓋了近900名學生,征集詩歌作品200余幅,其中40幅詩歌作品在北京科技大學展出;現場參觀展覽的師生也為拉薩的孩子們送來了飽含鼓勵與祝福的明信片,行行詩歌帶著學生們的童心和夢想翻越了青藏高原,為兩所學校架起了友誼和交流的橋梁。
此外,我們自發開辦了硬筆書法、雪域詩社、英語歌曲、英語閱讀等興趣班,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還積極配合學校舉辦西藏博物館參觀、烈士陵園參觀、校園書畫節、運動會、北京研學分享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為民族團結教育、拓展學生課余生活貢獻了一份力量。
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之余,我還積極參與團市委的各項工作,前往多所小學、初中進行宣講,從普法知識到交通安全,從垃圾分類到傳統文化,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保駕護航。即使在寒假期間,我和研支團伙伴也不忘提醒小朋友們注意假期安全,共同制作了假期安全小課堂,增強他們防范自然災害的意識,為學生們的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新學期,“藏熠計劃”專項幫扶活動在柳梧初級中學成功舉辦,覆蓋195名學生,除了為孩子們帶來物質上的溫暖,更種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與關懷。
03
春信:高原的風與不滅的燈
春季學期的鐘聲敲響,我重返西藏拉薩,也接到了新任務——班主任。身份轉換的剎那,我忽然明白何為“以身為燈”。班主任的歲月是揉碎的星光,從此晨光未醒時便立于操場,看著孩子們裹著霜氣從宿舍奔來,踏著腳步開啟一天的學習生活;正午陪孩子們小憩,四十七顆毛茸茸的腦袋枕在課桌上,一改課間活潑打鬧的模樣;深夜巡查宿舍,指尖撫過每一扇窗,接住每一個少年的少年心事;二十四小時的開機狀態,全心全意守護著每一位孩子的安全,保衛他們的成長之路平穩無憂。
那日午休結束,孩子們與我閑聊時突然拽住我的袖口:“老師,您能不能……陪我們到初三畢業再走?”那一刻,我看著孩子純凈的眼睛,突然意識到離別的雨季終將來臨。這句懇求,讓我在教學中鼓足干勁,也要用最后四個月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于是,我在班會課上為每一位孩子發放一張明信片,讓他們寫下自己的夢想,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紙:“等我考上內地西藏班,一定要在北京跟老師相遇。”我知道,只要高原的星空下仍有不滅的燈盞,那些關于春天與遠方的諾言,終會在某個黎明長成通天的巨柏。
一年的支教生活,如同一場靈魂的洗禮。在這里,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給予,更學會了愛與被愛。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老師們無私地奉獻,拉薩人民的熱情好客,都讓我深深感動。每一次與孩子們的互動,都是心靈的觸碰,每一次與拉薩人民的交流,都是文化的交融。志愿服務,于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職責,更是一種信仰。它讓我明白,教育的力量能夠跨越千山萬水,點燃希望之火。
新學期,新挑戰,北科大青年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期許。在這片土地上,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將繼續前行,用心中的愛,繪就一幅幅更加絢爛的教育畫卷。在這里,我們與孩子們共同編織著夢想,用愛與智慧的種子培育最美麗的“格桑梅朵”!
近期專題 歡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 |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責編 | 圓
校核 | 覃紀寧 +1 王鈺健
值班編委 | 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