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還記得我們之前寫過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的故事嗎?
現在故事有后續了。
就在上周末,來自美國密西西比州的Brecken一家抵達上海,見到了他們在小紅書上認識的好朋友“啊tiu”一家,留下了一張真正且珍貴的“世紀合影”。
照片里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仿佛他們天生就該其樂融融地玩在一起。
他們的相識源于一次浪漫的意外。
今年年初,Tiktok面臨關閉危機,Brecken從其他博主那里聽說,小紅書“是一個能接觸普通中國人真實生活的好機會”,于是好奇地注冊,并發布了手機里最新的一張照片。
這張父親抱著女兒的合照,很快被推送到了千萬個家庭面前。他們不約合同地點開相冊,選擇和家人的合照,上傳到評論區,向大洋彼岸的網友問好。
其中獲贊最多的,就是“啊tiu”一家三口的合照,以及那句最經典的“Hello”。
后來,這條小紅書筆記截圖被轉發到X上,配文“這不就是世界本應該有的樣子嗎?”帖子瀏覽量接近800萬,登上X熱榜第一。
兩張合照的的主人公第一時間聯系上了。
四位家長創建了一個群聊,每天興致勃勃地在群里聊天,從細碎的美食分享聊到實用的育兒經驗。越聊越覺得相見恨晚,哪怕語言并不相通。
過去,Brecken對中國的了解十分有限,只覺得這里是有著長城和寺廟的神秘古國,他的太太以前都沒離開過密西西比,對遠方知之甚少。
與“啊tui”父母的交流,以及小紅書上的更多分享,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更有風情、更有真實感的一面,也對這片土地愈發向往。
陽春三月,他們終于啟程,想要見見遠方的朋友,也想看看現在的中國。出發前,他興致勃勃地去修剪了頭發和胡子,打包行李和禮物,激動地在小紅書上倒數計時。
人潮涌動的浦東機場接機口,他們用力揮手,他們擁抱大笑,他們交換禮物。
美國的客人漂洋過海,帶來發光的海龜玩偶、印著“讓我們成為朋友”的定制毛衣;中國的家人回贈應季的鮮花、新鮮出爐的青團,以及幾顆熱切的真心。
大人搭著肩膀,小孩牽起手。
一切如此自然,好像生活本該如此。
2
Brecken一家的故事絕非個例。
當他終于吃上心心念念的湯包與餃子時,意大利游戲設計師Federico也帶著媽媽重返中國。
三十多年前,他的媽媽和奶奶就來過這里。
她們曾在北京熱鬧的街頭穿梭游賞,也在西安繁榮的農貿市場體驗觀光。她們驚嘆于北京巍峨的長城是如何建成,也好奇西安的兵馬俑究竟使用了怎樣的工藝。
從小聽媽媽講述這趟神奇的旅行長大,也讓他對中國充滿好奇。
最近,他找出來自過去的錄影帶,整理并發布到了小紅書,收獲了很多中國網友的感慨。
影像映射的年代,恰好是如今很多網友的童年時期。
人們透過這些畫面,懷念無法回頭的過去,也懷念曾經無憂無慮的自己。
他們寫下一連串真誠的文字,感謝他的分享,也熱切地歡迎他和媽媽來看看現在的中國,來感受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于是他們再次出發。
此時此刻,“抖抖男孩”Jiggly Boy已經被熱情的上海群眾包圍了。
很多年前,他在森林狼主場球館看臺上跳了一支肚皮舞,從此一戰成名。很多人不看NBA,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記住了他的舞蹈,也認出了他的樣子。
以前在海外那些社交媒體上,他會因為身材被攻擊,因為個人的身份被攻擊,因為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被攻擊。
但來到小紅書,他的處境變得很好。
人們在這里討論音樂,討論貓,討論更多充滿愛和善意的東西。大家強調那些積極的、樂觀的東西,而不是讓彼此產生隔閡的立場。
“他們非常友好、善良。他們不停地說,來中國吧。于是我們就來了。”
這里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和小紅書上的氛圍很相似,他得到了中國伙伴們的熱烈歡迎。走在路上,很多人驚訝地認出他,然后興奮地對著他跳起那支經典舞蹈,作為打招呼的一種方式。
就像見到一個久別重逢的老友。
利茲大學的教授Alex起初只是想來小紅書看看自己的學生都在玩些什么,沒想到很快別被地道的美食和餐廳推薦所折服,“它比任何其它平臺都更懂我的心”。
很快,他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小紅書的玩法,開始參與這場龐大的信息交換。
刷到有人咨詢利茲大學的相關訊息,他會主動互動,間接為學校的內容添磚加瓦。
自己來到上海不知道該去哪購物,就問問大家的建議,把“聽勸”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的最后一天,他念念不舍地記錄下最后的時光。
一位中國網友小心翼翼地提問“你是在不舍嗎”,得到了肯定的回復。
真誠的互動和她的ID相互映襯,成為世間美好的重要組成。
事實正是如此。
大家在小紅書看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而是活人感十足的真實分享;人們更在乎的,也不是那些立場分明的紛爭,是關于生活的細碎微光。
大家因此走出了各自的信息繭房,走進了彼此的真實世界。
3
兩個月前,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在小紅書用網絡重新搭建起新世紀的巴別塔。
當時網友有一段話讓我熱淚盈眶:
“如果真的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我們的聯絡再次斷開,我們也一定要記住此刻對彼此的愛與信任,以后如果有詆毀彼此的言論,我們可以在內心堅定對自己說:我看到的不是這樣。”
如今兩個月過去了,我們之間的鏈接不但沒有斷開,還出現了更多人用行動續寫故事。
美國博主戴安寧已經學了三年中文,連發布的vlog都是用中文做的。
前不久,她拿到中國十年的旅游簽證,準備在這里度過她的夏天。
Teacher_Marge也想來中國見見她的小紅書網友。
她覺得這里的人都很可愛,會耐心地幫她取名字,細致地解釋每個詞的含義。
在丹麥長大的德國女孩Anna,也開始征集中國網友們的旅游建議。
他們渴望出發的理由看似不同,或許是單純的旅游,或許是期待已久的蜜月,或許只是想見見遠方的朋友,但相似的是,他們都被小紅書上所呈現的真實的中國生活而觸動。
這種真實正在引領人與人的鏈接,走向新的可能。
4
更令人欣慰的是,故事遠不局限于“外國人初來乍到”。
年初涌入小紅書的外國人中,有不少都是來過中國的老朋友。在趨勢形成之前,他們早已用親身經歷驗證過文化的友好與包容。
美國人Mike Junior,看過夜晚閃爍霓虹的東方明珠,也背著“為人民服務”的包包爬過長城,但他最常想起的,還是讓人震撼的高鐵速度。
奧地利女孩Ella上次來成都旅游時,第一次嘗試了漢服。
她在小紅書發出這些照片,收獲了一連串的贊美。大家親切地喊她“洋仙女”。
國粹麻將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道具。
法國朋友小豬豬,在成都的牌桌上殺了個昏天黑地,欲罷不能。
而Andy Natlum直接到中國租了個房子,跟著中國習俗過春節,寫春聯、看春晚。
從“老外”晉升成了“老內”。
與此同時,第三次前來中國的智利旅游博主飛鴿-FeiGe另辟蹊徑,把40小時航程的目的地定在了貴陽。
他說,想看到中國更多的模樣。
當政客們還在爭論什么該禁什么不該禁時,普通人早已開始享受真實人間的煙火氣。
恍惚間,以為世界剛剛從2000年直接穿越到了現在,中間這二十多年的博弈與對抗全都不見了,地球還是那個地球村,我們還都在暢想著美好的未來。
5
如今,好奇的熱潮退卻,人們更加專注于真實的個體。大家不再把對方當做“景點”來觀光,而是真正開始交流,開始彼此分享真實的、細水長流的生活。
昨天吃了什么好吃的美食,今天看了哪些有趣的電影,周末去了哪里玩,工作上遇到了什么變化...都成為他們渴望表達的話題。
這恰恰是交流的升級。
就像我們會因為刷到貴陽的餐廳推薦、山西的古建地圖,或是想要和同好見面,而迫不及待想要去某個地方旅行一樣,這些海外朋友也因此來到這里。
他們在小紅書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異國文化的吸引,更是真實生活的共鳴。
正是這種真實讓千里之外的外國友人們覺得親切。
Jiggly Boy對此很有發言權。
過去這些年,他見證了社交媒體的崛起,也意識到它們的出現讓人們的行為發生了變化。
隔著網絡的交流,網友們逐漸意識不到自己在和真人溝通,于是激烈地發起攻擊,導致如今的互聯網充滿了情緒、戾氣、爭吵和立場,把很多事情變成不同立場之間的交鋒。
尤其在算法出現以后。
它們發現那些充滿負面情緒的、容易引發恐慌和對立的內容,更容易得到傳播,于是拼命推薦,導致網絡上謠言和陰謀論橫行。
《智人之上》里提到過一個算法導致的極端悲劇。2016年,緬甸政府軍與佛教極端分子發動了一起大規模種族暴力事件,殺害了7000-20000名平民。
聯合國調查后認為:“臉書在事件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人工智能算法主動在臉書平臺上強化、推廣的那些內容,煽動了針對緬甸穆斯林族裔的歧視、仇恨和暴力。”
但Jiggly Boy在小紅書感受到的氛圍是截然不同的,更接近社媒盛行前的網絡生態:“就像在劇院里,不同信仰的人會因為同一個笑話而大笑。”
當西方社交媒體忙著用算法放大偏見、引爆網絡時,小紅書上的中國網友正在用接地氣的表達,反向輸出真人味十足的生活,讓那些被網絡模糊掉的面孔,重新清晰起來,具化成一個個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人。
“每個人都有一席之地,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能得到傾聽和聆聽。我喜歡當一個普通人可以分享,然后我們說,我看到你了,我聽到你了,你很重要,你很棒。”
人們在這里展示自己,也了解別人。
因此,建立起鏈接的不是我和某個群體、某個陣營,而是我和你,是人與人。
這種真實的、堅固的、充滿觸點的鏈接,正在重新譜寫新時代的互聯網童話——有人愿意跨越萬水千山前來,不僅為了爬長城看東方明珠、和神交已久的朋友相聚,更是不愿辜負在這個紛爭四起的時代里依舊純粹鮮活的一顆顆真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