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點外賣,不買新衣,不使用任何塑料制品,半年只生產一小罐垃圾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樣的?
90后的武漢女孩余元,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余元是國內知名的“零浪費”生活方式踐行者,從2016年至今,已經堅持“零浪費”生活近6年。
她和男友在北京的北鑼鼓巷開了一家名為THE BULK HOUSE的小店,專門售賣“零浪費無包裝”的環保產品,深受環保人士的歡迎。
余元坦言,過去的自己也是購物狂,熱衷于買買買,習慣靠花錢解壓。
但她逐漸發現,過剩的物質并不能提升生活幸福感,反而讓她愈發焦慮和不快樂。
余元和男友Joe都是“零浪費”生活實踐者
這是他們倆半年產生的垃圾
余元的感受不是個例。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物質的關系,他們對過剩的物質感到厭倦,拒絕被廣告和商家操控,試圖逆行于消費主義浪潮,從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上個月,我們參加了余元店內的閑置集市活動,發現在雙十一的購物狂歡氣氛下,竟然有許多年輕女孩、情侶,甚至是一家三口,愿意坐一小時地鐵趕來分享自己的閑置物品,再謹慎地挑選自己需要的二手物。
余元和活動的志愿者們
在簡短的聊天中,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自己已經許久沒有參加過五花八門的購物節了,平日也會盡量用環保材質的物品替代塑料制品,并盡可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
作為他們當中的典型代表,余元和我們聊了聊。
我們好奇,理性、節制地消費,以及從源頭上拒絕產生垃圾的生活,究竟有什么魔力?
而人生又會因此產生怎樣的改變?
以下是余元的講述。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經歷過瘋狂買買買的階段。
2016年之前,我在北京一家外貿公司工作。
老板是伊朗人,很信任我,我的收入也相當不錯。
那時候我很關注潮流,總買一些快時尚品牌的衣服,遇到喜歡的款式,每個顏色都要來一件,經常還沒發工資,信用卡就刷爆了。
直到那年春節過后,我從老家回北京,房東突然通知我說,他賣房了,讓我趕緊搬家。
收拾行李的過程,我的心情極度煩躁。北漂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這種搬家的痛苦吧?
房間那么小,東西卻那么多,收拾起來沒完沒了。
光是衣服就有四五百件,大部分沒穿過幾次,每天出門依舊不知道穿什么。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既沒有存款,也不快樂,只有一堆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雜物。
我開始反思,我是不是太浪費了?
這種混亂無序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余元搬家前的生活環境
那次搬家,我舍棄了80%的生活用品,只帶了20%的物品去往新住處。
結果,我的生活并沒有產生任何不便,反而因為東西變少了,不用花心思打理,目之所及空空蕩蕩,心情也輕松了許多。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了一個美國家庭的視頻。
女主人叫Bea Johnson(貝亞·約翰遜),帶領全家踐行著一種名為“零浪費”的生活方式,一家四口全年產生的垃圾,居然只有一個玻璃罐的大小。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零浪費”的概念。
我翻遍了Bea Johnson的博客,深受觸動,特別向往這種簡單、清爽、對地球友好的生活方式。
所謂“零浪費”,不是說完全不產生垃圾,畢竟這不現實,對吧,除非你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社會。
但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從源頭上減少垃圾,減少浪費,讓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物品循環利用起來。
Bea提出,“零浪費”生活有五個原則,依次是Refuse(拒絕你不需要的),Reduce(減少你需要的),Reuse(重復使用),Recycle(回收),Rot(分解剩下的殘渣做成堆肥)。
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個Repair(修理),總共是“6R”原則。
首先,拒絕你不需要的,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像街邊的傳單,參加活動的贈品,買菜的塑料袋,我一定會拒絕。
塑料對環境的危害太大了,而且最終會以食物鏈的形式又回到我們的身體里。
你接受它,就等同于支持它,縱容商家生產這些不必要的物品。
有時親朋好友送我禮物,只要我用不上,我也會拒絕,不會為了面子或情誼勉強接受。
就算拿回來了,也是放著占空間,很久之后大掃除或搬家時才會想起,噢,原來還有這么一樣東西。
第二就是精簡物品,給生活做減法。
衣服,只留下最喜歡、最常穿的;食物,吃完了再買,不囤貨;同樣用途的物品,只擁有一個。
一層一層精簡,提高單件物品的使用頻率,你會發現,一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真的很少。
余元2016年搬家后的住處
第三,重復使用。
我有幾件大衣和外套都穿了十多年,雖然樣子舊了,款式也不是時下最時尚的,但是非常經典,每次穿上都有一種親切感,像一個陪伴我多年的老朋友,很舒服,很合身,也很有生活的氣息。
第四,修理。壞了的物品,我們應該通過修理延續它的生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而不是一有問題就丟掉。
我的筆記本電腦用了快8年,中間修過一次,依舊很好用,感覺還能再用8年。
第五,回收那些我們無法拒絕或修理的物品。比如藥品的塑料殼,打包快遞的紙箱等等。
回收只排在第五位,是因為如果你做到了前面四點,會發現幾乎沒有什么垃圾需要回收。
最后就是堆肥。
我家沒有垃圾桶,只有一個用來裝廚余的不銹鋼盆,像雞蛋殼、咖啡渣、果蔬皮,還有掉落的頭發、紙巾和指甲什么的,都會收集在這里,這些東西都能自然降解。
盛放廚余的不銹鋼盆
為了避免異味,平時我們把這個盆放在冰箱里,每隔兩周堆一次肥,讓它變成肥沃的黑金土,用來種花種菜,最終又回到大自然中去。
很多人初次聽到“零浪費”的概念都會被嚇到,感覺它很絕對,人怎么可能不產生任何垃圾?
我認為,“零浪費”更像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狀態,用理性的、負責任的態度,去打理我們的生活,以及做一些對環境有益的事情。
下定決心改變后,近六年,我沒有點過一次外賣。
要是工作忙,我會去外面的餐廳吃,但不會用餐廳提供的一次性餐具,而是用自己的竹質餐具。
有空的話,我就自己買菜做飯。
為了避免使用塑料包裝,我會去菜市場購買散裝食物。
每次采購前,我都會列詳細的清單,這樣可以節省購物時間,避免被促銷活動誘惑,買回一些原本不需要的東西,也能提醒我要帶哪些工具。
像水果和蔬菜,我都用布袋和網兜來裝;堅果和干貨,可以用玻璃罐裝;如果是豆腐、蛋糕、肉這類有汁水的食物,就用餐盒盛放;食用油的包裝難以避免,我一般會選擇大容量的,買一次能用很久,減少分裝帶來的垃圾。
余元平時出門買菜的工具
每次攤販給我塑料袋,我都會拒絕。
起初他們覺得這個小姑娘挺奇怪的,怎么買菜不要袋子?
直接裝包里,不怕把包弄臟嗎?
后來慢慢也理解了,有些人會覺得我幫他們省錢了,有些人還會鼓勵我,說“年輕人有環保意識蠻好的”。
出門在外,我會隨身攜帶不銹鋼材質的保溫水壺。
這幾年我只喝過一次瓶裝水,當時在巴黎旅游,實在找不到打水的地方,無奈之下買了一瓶礦泉水。
其余時候,我會去銀行或者咖啡店,禮貌地詢問店員可不可以接一杯水。
只要你開口,沒有人會說不可以的,辦法總比困難多。
相比過去,我擁有的物品也少了很多。
今年,我和男朋友在胡同里租了一間一居室,面積很小,不超過20平吧,但我們并沒有感到太擁擠和局促,甚至還有一整片空地來練瑜伽。
余元家現在的樣子
我是個很愛美的人,和所有年輕女孩一樣喜歡打扮。
我數了數,目前我一年四季的衣服加起來,正好是50件,其中許多大衣、風衣和羊絨裙都穿了十幾年了。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少,但我覺得,這些衣服已經夠我搭配出上百種穿法,還能再精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衣服多的時候,永遠覺得衣服不夠穿,只想買新的。
反倒是數量有限時,才能激發出搭配的創造力。
如果要買衣服,現在的我會更傾向于買二手的。一是更便宜,二是環保。
服裝業是一個污染很嚴重的行業,像滌綸、尼龍這類材質都是從石油產品中提取出來的,棉花也需要很大的土地種植,還會打大量農藥、殺蟲劑加速生長。
再往深了想,還有勞工問題。
我有一件二手大衣,之前在英國旅游時淘到的,店主說它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了,但穿上依舊非常好看。
每次穿它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們真的要買那么多新衣服嗎?
大部分人現有的衣服,都足夠穿幾十年了。
余元的所有衣物,她說還需要更精簡
開始“零浪費”生活以后,我的另一個重要感受是,很多生活用品是可以自制的。
比如,只要用白醋兌水,再加一些檸檬汁或者檸檬精油,你就可以擁有一瓶清潔劑,還可以用來清新空氣。
還有護膚品,我現在所有的護膚品和洗浴用品都是自己做的,用完也沒什么不舒服,至少皮膚沒有變差。
商家總是告訴我們洗臉要買什么,洗手要買什么,洗澡要買什么,其實都是在變相促進消費。
一塊手工皂,本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余元的浴室
一些無法自制的物品,我會盡量選擇能夠循環利用或者可降解的材質。
像是牙刷,我會選擇竹子做的手柄,因為竹子生長20厘米只需要60天,樹木卻要40年。
還有女孩子每個月需要的衛生巾,我會用月事杯替代。
月事杯是硅膠材質的,清洗后可以重復使用,質量好的月事杯能用十幾年。
可以重復使用的月事杯
類似的生活小技巧還有很多,我也是慢慢摸索來的。
之前我花了半年做實驗,想知道一個人這樣生活6個月,能產生多少垃圾?
結果,真的只有一個玻璃罐。
這幾年因為推廣“零浪費”的生活方式,我得到了很多媒體的關注,接受了不少采訪,也做過演講。
經常有人看完后會說,你這很麻煩,很累,很苦行僧什么的,是一種極端的生活狀態。
但我要說,我真的沒有覺得很苦很累,這是一個熟能生巧的事情,只要找到了節奏,掌握了方法,漸漸就會越來越自如,形成習慣。
況且,我們父母那輩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不也是這樣勤儉節約地生活嗎?
“零浪費”的生活,對我的幫助太大了。
最直接的一點是,我省下錢了。
保守來講,至少減少了50%的日常開支吧。
疫情以前我還會經常旅行,這兩年基本只為房租和吃飯花錢。
在北京,除去房租,我和我男朋友一個月花不到3000塊。
同時,我也節省了時間,能夠集中精力去做我認為有價值的事。
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吧,你如果生活在一個很雜亂無序的環境中,周圍各種各樣的東西牽扯你的注意力,你就很難專注在你真正要做的事情上。
之前,我覺得我和物品的關系是很畸形的,表面上我是使用者,但實際上我是它的奴隸。
為了買各種電子產品和當季的新衣服,我要不分晝夜地瘋狂工作,搞得自己很焦慮,很煩躁,最后還得加更多的班,花更多的錢,租更大的房,去容納那些東西。
但是現在,我的物品少了,自由卻多了。
我不再花時間買買買,也就不用耗費精力打理它們,搬家也不會那么煩惱了。
我越來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適合什么,消費時會理性選擇,而不是被商家洗腦和操控。
我想聲明一點,“零浪費”不是不消費,完全不消費是不可能的,“零浪費”強調的是理性地、有節制地消費。
這里有個很簡單的公式。你把你要買的物品價格,用你的時薪換算,就能判斷,它到底值不值得你辛辛苦苦工作那么久來換?
還有環境問題。
所有人都想要藍天白云、清新的空氣和干凈的水,但很多人卻在消費時不夠負責任。
比如之前提到的服裝行業的污染和勞工問題,一些快時尚品牌,每天都有新款上市,我們如果去購買,就等于在說“再來點,再給我新的款式”,相當于支持了整個生產鏈條上的不人道行為。
我現在自己也在創業,做“零浪費無包裝”的產品,像是環保袋、手工皂、衛生紙、洗發皂、竹柄牙刷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我每天會用到的。
牙刷和衛生紙還通過了FCS(注: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
不過,相比倡導大家買買買,我更希望開發出實用、優質、有美感、真的能滿足大家日常所需的產品,也為想要開始“零浪費”生活卻不知從何入手的人,降低難度和門檻。
我很贊同一句話,“鈔票即選票”。
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想要的未來投票。
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很渺小,但如果每個人都少用一根吸管,少用一個塑料袋,消費的時候再理性一點,對自己負責,對錢包負責,對地球負責,那么,這個力量一定是非常強大的,而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作者 | 燈燈,來源:十點人物志(ID:sdrenwu)
主播 | 夏萌,公號:夏萌說晚安,微信:listentome134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