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今天下午呢,胖胖在大號評論區有朋友叫胖胖聊聊最近沸沸揚揚的彩禮問題。
雖然胖胖母胎solo,但對婚姻一直抱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倒不是因為別的,而是覺得婚姻這個東西,說到底就是個經濟賬,而人和人的經濟觀念不同,婚姻就很容易變成一場現實與情感的拉扯戰。
像胖胖去年有個朋友,家里條件不錯,談了幾年的女朋友,終于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他買了華子茅子去到女方家里,準備商量結婚的事,結果對方父母雖然沒有明說,但暗示得很明顯:
女方的弟弟也到了結婚的年紀,但沒房沒車,言外之意就是,能不能一并解決一下?
這就讓胖胖有點奇怪。
你結婚是兩個人的事,憑什么還得管上你小舅子的房車問題?
如果男方自愿幫襯,那是出于個人主觀選擇,沒問題,但對方家長暗戳戳地暗示,那就變味了。
同年,我這朋友的妹妹結婚,不僅沒收彩禮,還倒貼了一塊幾十萬的地作為妹妹的嫁妝。
所以其實吧,彩禮這話題,胖胖是經常性不敢聊,因為怕牽扯到男女對立以及各種罵戰。
當然,在胖胖的所見所聞中,婚姻的金錢交換中,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傳統”那一邊。
胖胖覺得,婚姻是一種契約關系,它應該建立在雙方的自由意志之上。
而彩禮呢,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問題,但它往往變成了“感情談判桌”上的籌碼。
但是,這個契約應該是公平的,而不是讓一方無限讓步。
婚姻里的經濟關系,最核心的矛盾就在于:
到底是“我愿意為你花錢”,還是“你覺得我該花錢”?
最近河南周口就發生了這么一件事,《小莉幫忙》欄目報道了一對情侶訂婚一年后因經濟矛盾分手,男方算了一筆賬:
男方在戀愛和訂婚過程中花了五十多萬,其中光彩禮188000,見面禮11000,加上各種買東西、轉賬、裝修女方家的房子,總共花了514400。
最后兩個人感情破裂,女方希望把所有的花銷算在男方頭上,甚至連日常戀愛支出都要算進來。
胖胖看到這個數字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有點像“金融騙局”嗎?
如果婚姻只是兩個人的結合,那彩禮應該是一個象征性的禮節,而不是直接變成男方家的經濟負擔。
如果一段感情最終走向破裂,雙方該怎么分清這筆賬?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戀愛本身就會有花銷,這是正常的。
但問題是,如果你在戀愛期間的花銷已經超出了合理范圍,那就不能再用“正?!眮斫忉屃恕?/p>
如果男方愿意在能力范圍內花錢,那是感情投入,沒問題。
但如果這筆錢已經到了影響自己生活質量的地步,甚至需要向父母下跪求成,那問題就很大了。
所以呢,胖胖發現了一個問題
彩禮這個問題往往讓人情緒激動,因為它觸及了人性最本質的兩個點——地位與金錢。
在舊時代,女性往往在經濟上處于弱勢,彩禮就成了一種“嫁妝補償”,既然你嫁過來,融入了男方家庭,那男方家就得給出足夠的經濟補償,以示誠意。
但問題是,現在社會早就不是那種女性必須依附于婚姻的年代了,女性完全可以獨立生活,那彩禮的意義就變得模糊了。
于是,它逐漸從“嫁妝補償”變成了“經濟博弈”:
女方家覺得,彩禮是婚姻安全感的保證,如果不給彩禮,那就說明男方不夠重視。
男方家覺得,彩禮變成了一場金錢交易,結婚前先砸幾十萬,婚姻變成了一場昂貴的“入場券”。
于是,婚姻就從“情感結合”變成了“資本運作”。
而且現代婚姻讓胖胖覺得可怕的一點是,很多家庭甚至把彩禮當成一種“財富再分配”的手段。
一方的錢,不僅要給到另一方,還要幫襯另一方家里的兄弟姐妹,甚至直接補貼另一方父母的養老問題。
所以,彩禮問題之所以這么難解,一切的一切,就是因為它涉及到了婚姻的本質:
婚姻到底是個人選擇,還是家庭聯姻?
到底是“我愿意為這段關系投入資源”,還是“我不得不為這段關系支付成本”?
很多彩禮的本質,并不是簡單的“男方給女方家一筆錢”這么直白,而是一個涉及到家庭資源再分配、社會規訓和傳統習俗共同作用的復雜體系。
如果婚姻只是兩個人的事情,那彩禮就不應該成為一場交易。
但如果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那彩禮的博弈就不可避免。
所以說,彩禮問題的根源,從來不只是“要不要給錢”這么簡單,而是映射著社會運行的深層邏輯。
它是一場無形的價值評估,是關于資源流動的談判,更是關于“誰該負責”的問題。
婚姻,究竟是兩個人的結合,還是兩個家庭的聯盟?
當婚姻被賦予太多現實意義,甚至成為一種社會保障手段,那它就不再是純粹的個人選擇,而是一場資本運作。
而資本運作的核心是什么?
是利益交換,是成本控制,是風險評估。
于是,“愛情”就成了一種需要用金錢來證明的東西,婚姻成了一種需要用資源來交換的契約,甚至生育也成了一種需要量化成本的投資。
但人的價值,難道真的能被這樣衡量嗎?
胖胖始終覺得,一個人的價值源自其自由意志——我的選擇,我負責。
這個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的投入,也沒有“天經地義”的索取。
你可以愿意為某段關系投入資源,但不能被逼著去支付成本。
這是尊嚴的問題,也是自由的問題。
更何況,彩禮這套規則到底是為誰服務的?
女性真的需要這筆錢嗎?
還是社會需要女性去證明自己值得這筆錢?
甚至更深一層——女性在婚姻中的“價值”為什么要通過一筆彩禮來衡量?
結婚不是商品買賣,生育也不是投資回報。
如果婚姻必須通過一場金錢交易來確保安全感,那這份安全感本身就已經岌岌可危。
哎,胖胖雖說不清楚婚姻,但隱隱約約總有個感覺:
社會在進步,但很多觀念卻滯后于時代。
我們常常把問題歸結到個人身上,把矛盾轉嫁給彼此:
男方嫌彩禮貴,女方覺得不給彩禮是不尊重,雙方互相指責,最終矛盾變成了一場“性別對立”。
但這真的是性別的問題嗎?
還是環境本身沒有提供足夠的保障,讓人們只能依賴傳統習俗來構建安全感?
說到底,胖胖是覺得問題不在于彩禮,而在于:
我們這個環境有沒有給個體足夠的自由,讓他們能夠超越這些規則,去追求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
人這一生,唯一需要負責的,是自己。
而人所做出的每個選擇,都會塑造所謂的生命軌跡。
胖胖始終覺得,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是為了遵循那些早已過時的規則,而是為了找到自己,并且成為自己。
如果愛需要被定義,包括錢,那它就已經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