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他的國家安全團隊
在誤將記者拉入機密群聊的尷尬丑聞發生后,特朗普政府的多名高官遭到了輿論猛烈抨擊。當地時間3月25日下午,特朗普面對媒體時再次全力“護犢”。特朗普不僅支持誤將記者拉進群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更是抨擊了報道此事的媒體和記者。此外,特朗普還力挺群里多名高官的言論,包括贊同“歐洲人是寄生蟲”的論調。
對于美國政府上下顯露出的鄙視態度,歐洲的官員們也情緒激動。法國前國防官員海斯堡表示,美國一再忽視歐洲自身的努力。歐洲議會議員洛瓦索則反唇相譏,稱如今美國人自己主動泄密,“讓俄羅斯的間諜都失業了”。前駐歐洲美軍司令霍奇斯也承認,如今在很多人眼里,“美國已經不值得被信任”。
特朗普氣急敗壞怒罵泄密記者
還稱歐洲已經“寄生”很久了
在群聊泄密事件發生后,在群里的多名高官在國會經受了聽證會審問,而特朗普則在媒體面前力挺犯下低級錯誤的手下。在談到華爾茲時,特朗普表示,在事件發生后媒體和民主黨人對華爾茲的批評是“非常不公平”的。特朗普還否認了要解雇華爾茲,“他(華爾茲)是非常好的人,我一直相信他的工作能力,國家安全團隊會一直負責下去”。
特朗普還將矛頭指向了曝光此事的《大西洋月刊》主編兼記者杰弗里·戈德伯格。“戈德伯格是一個不誠實的記者,來自一份失敗的刊物。他總是散布假新聞,試圖破壞我們的政府。他對我們的國家有害,我認為他是個人渣。”此前一天,特朗普還表示自己不會閱讀《大西洋月刊》:“我還以為這個雜志已經要倒閉了呢。”
在被泄露的群聊內容中,以副總統萬斯為首的多名高官對歐洲意見很大,甚至認為美國打擊胡塞武裝的行動是在為歐洲的航行自由服務。萬斯在群聊中輕蔑地稱歐洲人是“寄生蟲”,“我只是討厭又一次救助歐洲”,而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也表示,“我完全理解你對歐洲寄生主義的憎恨”。據環球網報道,在群聊中,其他高級官員也對為歐洲提供支持表示反感,因為胡塞武裝襲擊對歐洲經濟產生的影響遠大于美國。
而當被問到這一點時,特朗普表示自己完全贊同下屬的立場,他回答說:“是的,歐洲已經寄生在我們身上很多年了。尤其是在經濟和貿易領域,他們給我們的政策太糟糕了,實在是糟糕透頂。”
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
國際秩序正經歷1945年以來最劇烈變化
歐洲議會議員洛瓦索在社媒平臺率先發起反擊,他表示自從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人自己(就會)把機密泄露出來,然后俄羅斯也不用費心壓垮烏克蘭了,因為特朗普會幫他們辦到這一點。”
意大利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納塔莉·托奇曾經擔任過歐盟高級官員的顧問,她表示:“顯然傳統的跨大西洋關系已經結束了。現在充其量歐洲得到的是冷漠和輕蔑。而事實上更加精準的描述是,美國正在有意地削弱歐洲的影響力。”
法國前國防官員海斯堡表示,如果美歐關系只是交易性質,那么歐洲人完全可以多花點軍費,給特朗普一點面子,這樣處理反而更簡單。但從萬斯之前在慕尼黑抨擊歐洲的演講中,尤其是在近日公開泄露的那段群聊對話中,所體現出的對歐洲的厭惡早已超出交易范疇。
海斯堡說:“萬斯表達得非常明確,歐洲和美國不再有共同的價值觀。”海斯堡同時指出,法國、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也向紅海海域派遣軍艦,歐洲和美國一樣在努力維持貿易秩序,而且美國自身也深度依賴全球貿易格局。
歐洲議會議員、丹麥中左翼政客沙爾德默斯表示,美國近來對歐盟的言辭“毫無幫助”。她表示:“我們能不能開始像盟友一樣對話,而不是像敵人一樣?”
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表示,“國際秩序正經歷自1945年以來最劇烈的變化”,她呼吁各國加強國防投資,幫助歐洲實現軍事獨立,不再依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護。
延伸閱讀
從已經到華訪問的意大利參議長、葡萄牙外長,到即將開啟訪華行程的歐盟貿易專員、法國外長和西班牙首相,中國最近迎來歐洲官員的密集訪問。香港《南華早報》3月25日報道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回歸“顛覆西方”之際,飽受特朗普重創的歐洲展開了“對華外交攻勢”。
報道說,歐盟內部對華訴求不一,有些成員國希望緩解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有些想說服中國加大投資,還有人寄希望于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發揮影響力。但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與個別成員國在對華態度上存在矛盾和分歧,這讓中方在回應歐方所關心的議題時總體持審慎態度。
本月27日,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委員謝夫喬維奇和法國外長巴羅將分別抵達中國。兩人都是上任后首次訪華,但報道指出,謝夫喬維奇和巴羅的關注點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預計將試圖平衡歐盟所謂“去風險化”議程,與成員國緩和對華關系的呼吁;后者則希望為陷入美方貿易戰的法國酒商“爭取喘息之機”,并說服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發揮作用。
圖為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委員謝夫喬維奇 歐新社
據法國媒體此前報道,由于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行為引發貿易爭端,過去四個月里法國干邑白蘭地對華出口下降了60%。就在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又威脅要對歐盟酒類產品征收200%關稅,引發法國酒商擔憂。
除了法國之外,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西南部國家也希望加強對華合作,以應對特朗普帶來的不確定性。報道提到,意大利參議長拉魯薩、葡萄牙外長蘭熱爾在過去兩天都已抵達北京。“在這一陣營中的一些人看來,(美歐)地緣政治破裂的必然結果是歐中關系的解凍。”
圖為葡萄牙外長蘭熱爾 葡萄牙SIC電視臺網站
4月8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將訪問中國,“為這連串訪問畫上句號”。據介紹,這也是他兩年內第三次訪華,預計將爭取中國對葡萄牙電動汽車和電池行業的投資,并可能為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今年晚些時候訪華鋪平道路。
在一名參與協調歐洲政要訪華行程的官員看來,這股訪華潮對中國而言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中國當然不傻——如果他們之前沒有看到與歐盟合作的機會,現在也應該意識到了。但他們必須拿出一些具體的東西。”
然而,就歐盟本身而言,其對華態度較為復雜,缺乏一致性。《南華早報》回顧說,今年2月,歐委會主席、歐洲對華鷹派人士馮德萊恩談及對華關系時態度有所軟化,稱認為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可以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關系”。一名官員稱,馮德萊恩的表態是“有意向中國發出的信號……是向中國伸出的橄欖枝”。但就在過去兩周,歐委會又發布了報告和白皮書,在烏克蘭危機和臺海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
歐盟對華態度被指缺乏一致性,圖為歐盟旗幟(資料圖)
歐委會貿易總司副司長瑪麗亞·馬丁-普拉特21日坦言,要想全面理解歐盟的對華政策,不僅要看馮德萊恩的“政治信息”,也要看她正實際推動實施的具體政策。
因此,報道發現,盡管歐洲方面嘗試說服中國官員,稱歐洲在改善對華關系上“大門敞開”(open goal),但中方的回應仍然謹慎。歐方希望中國更多參與解決俄烏事務的接觸,也未能得到中國非常積極的回應,讓歐方感到氣餒。
事實上,在俄烏問題上,中國一貫主張對話協商、政治解決。2023年2月,中方就曾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提出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等12點立場。去年9月,中國、巴西、埃及等“全球南方”國家在聯合國成立烏克蘭危機“和平之友”小組,呼吁推動局勢降溫。
至于倍受關注的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稅,中方已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2月20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表示,中方一直盡最大努力推進對話磋商,希望歐方傾聽產業呼聲,以實際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相互照顧彼此合理關切,共同推動磋商取得成果。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3月22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雙方就寶馬集團對華合作、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等議題進行交流。王文濤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個別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做法給全球經濟帶來較大不確定性。歷史多次證明,關稅戰、貿易戰只有雙輸的結果。中方期望與歐方一道,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支柱,為世界注入確定性、穩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