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團憑借騎手接單數據鎖定連續工作12小時的你,當京東通過話費余額不足50元把你判定為目標對象,當你不小心誤觸打車軟件跳轉的借貸頁面,那些精心設計的0.3秒誘導點擊,正將6800萬中國人拖進年化利率超200%的債務深淵。算法比你自己還清楚什么時候該拋出所謂的“救命稻草”,可這“救命稻草”的另一端連著暴力催收、砍頭息以及終身污點征信。
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網貸用戶數量已達3.5億人,其中約1.2億人存在逾期或欠款情況。很多人不知不覺就掉進網貸陷阱,這輩子都難以翻身,甚至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既然網貸危害這么大,為啥現在各大互聯網平臺還都在推廣自家的貸款業務呢?
本期咱們就來聊聊網貸背后的產業鏈。如今的網貸已然變成一個系統性的剝削機制,本質就是披著金融創新的外皮,暗地里干著放高利貸的勾當。其商業模式并不復雜,包括前端流量誘捕、終端資金輸送、平臺債務設計、下游暴力催收,每個環節都沾滿了人血。
流量端
現在各大互聯網巨頭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在開展網貸業務,我就不一一指名道姓了。它們通過技術手段圈定特定人群,然后精準放貸。大家想想,咱們平時網購、點外賣、刷短視頻時,為啥會刷到網貸APP的廣告?
因為算法把你標記成了目標用戶,算法覺得你需要錢,所以就瘋狂給你推送網貸廣告。比如京東在2021年財報里透露,它通過用戶分層模型鎖定制造業群體,針對性推送發薪日提前預知的廣告。美團則依據騎手接單數據,給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的騎手彈窗極速借款入口。更過分的是,有些金融公司會花大概1個億購買運營商數據,精準定位話費低于50元的用戶,針對性投放網貸APP。
當然,剛才說的這些還只是常規操作,畢竟很多網貸APP得下載才能放款。接下來要說的操作堪稱“逆天”,能讓你看看網貸離我們日常生活有多近,負債與否有時就在一念之間。
就像我們常用的打車軟件,偶爾給用戶發福利,用快車券引流借貸業務。用戶一領取優惠券,軟件立馬跳轉到信貸服務頁面,得激活額度或者借錢才能領到券。還有知名的“砍一刀”APP,下單時在支付頁面默認開通“0元付”,也就是先用后付功能,甚至還會默認幫你分期,整個流程隱蔽又迅速,讓人防不勝防。
要知道,這個“0元付”已經接入央行征信系統,要是發現不及時,逾期記錄可是會影響征信的。在這個時代,普通人毫無隱私可言,你在手機上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算法會依據大數據推算出更適合你的貸款套餐。就算你現在沒借錢需求,保不準未來哪天生活遇到難處就有了。大膽設想一下,短視頻會不會給剛被女友分手的男性推送形象改造貸款?外賣平臺會不會利用外賣訂單數據,給頻繁點夜宵的單身女性推送醫美分期貸?
資金輸送
有了前端的精準投放,接下來就是資金輸送環節。在這場資本狂歡中,銀行、信托等機構成了“白手套”,與網貸平臺合謀,搞出中國特色的監管套利“三重奏”。簡單來說,部分銀行會把巨額資金委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拿到錢后,再給各大金融平臺拿去放貸。
比如2018年,某眾銀行將某利貸的債券打包成信托產品,聯合某潤信托發行,底層資產90%都是網貸債券。這波操作相當于把貸款證券化,然后賣給投資者。銀行通過這種方式提前回收資金、分散風險,但要是借款人大量逾期,最后受損的就是信托產品的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利益分配是這樣的:銀行拿6% - 8%的固定收益,信托抽2%的通道費,網貸平臺實際支付的資金成本基本都會突破24%。
這種操作多了,就導致2022年某信托暴雷。當初大媽們買的穩健理財產品暴雷后,大家才發現,所謂收益幾乎都來自大學生裸貸償還的利息。因為內容敏感,我只能點到為止,希望大家理解。
貸款平臺“砍三刀”
網貸平臺拿到銀行、信托的錢后,就開始對借款人“砍三刀”。
? 第一刀:砍頭息:想借錢得先掏錢。比如借1500元,實際到賬只有1000元,平臺直接扣掉500元的“快速通道費”。還有類似的,想借3000元,得先買598元的風險保障包才能放款。表面上看利率是24%,但實際利率 =(利息 + 砍頭息)÷ 到手本金,輕輕松松利率就突破200%。
? 第二刀:期限錯配:有些平臺主打“閃電借款”“14天急速貸”,意思是貸款14天之內就得連本帶利還錢。比如借3000元,14天后要還3450元。這么短時間,大部分人根本還不上,只能找其他貸款平臺接著借,拆東墻補西墻,最后以貸養貸,形成惡性循環。
這些貸款平臺針對的就是算不明白賬的人,它們把36%的年利率拆解成0.1%的日息,讓你覺得每天利息沒多少,肯定能還上。但賬可不是這么算的,假設今天借1000元,14天后利息14元,可別忘了還得另付200元服務費,最后算算這日息是多少。
? 第三刀:逾期違約金:要是逾期一直拖著,要還的錢只會越來越多。比如有些平臺逾期第一天收5%的違約金,之后每天疊加2%。還有些平臺搞展期費,到期還不上錢,那就再交30%,這樣能延期7天。比如2022年,重慶某餐館老板在平臺借了5萬塊錢,逾期3個月后發現要還27萬。再比如2021年,某大學生在平臺借3000元,逾期兩年后要還八九萬。
下游暴力催收
網貸的下游就是暴力催收??赡芎芏嗳擞∠罄?,干催收的都是些文身畫虎的人,實際上催你的可能根本不是真人?,F在是文明社會,催收這么暴力的行業,當然得有科技加持。
比如某訊云被某催收公司定制的智能語音機器人,能模擬108種方言催債。某大訊飛的聲紋技術,被催收公司用來識別對方聲音變化,判斷還款能力。某發的某丁智能績效系統,也被催收公司拿來考核員工的“爆破率”。
催收公司不光有科技,還有龐大的催收隊伍。比如某催收公司的長沙總部,2.7萬催收員工三班倒,工位上貼滿“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標語。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催收公司知法懂法,還會“守法用法”。他們新人培訓第一天學刑法,第二天就實操怎么合法威脅,KPI設計得也很“像樣”:基本工資2300元,催回十萬提7%,催回50萬直接升級成“黑帶催收師”。大家想想,這錢從哪兒來的?
如此暴利的行業,自然有不少灰產聯動。很多科技公司做的APP,為啥會莫名其妙常駐后臺?為啥要你的位置信息?為啥對你興趣愛好了如指掌?
了解到你的黑歷史后,會不會把資料打包賣出去?據我所知,這條產業鏈上信息明碼標價,欠款人的全套通訊錄賣200元,單位領導電話值500元,開房記錄值800元,公務員通訊錄能議價300%。反正只要他們想,隨時能讓一個人“社會性死亡”。
最后給大家梳理一下這個金融邏輯:從流量資本化,到資本債務化,再到債務暴力化,接著暴利再資本化,資本又債務化,債務繼續暴利化。流量販子拿網貸平臺的廣告費精準推送,賺廣告費,比如某音、某度。資金方把錢借出去,穩賺不賠,每次資金周轉都能獲得20%以上固定收益。
網貸平臺與各大互聯網公司合作,瓜分借款人的服務費差額。最后催收公司從逾期違約金中拿30% - 50%的抽成。每個參與者都覺得自己在合法賺錢,可錢到底從哪兒來呢?
最后我想談談為啥網貸在中國這么泛濫?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做金融太賺錢了。我們普通人看到的是一個個被網貸毀掉的人生,大多數借網貸的人都在拆東墻補西墻,對有些人來說,每天都是還款日,所欠債務短期內根本看不到盡頭。
而對資本來說,不需要搞技術、懂技術,只要把資產證券化,放大杠桿去融資,就能把借條變成融資工具,再次放貸,一本萬利。至于網貸的危害,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深有體會。那些被吞噬的青春,被販賣的隱私,感覺就像在澆筑信息時代的債務金字塔:底層是還不完的砍頭息,中層是拆東墻的ABS(資產支持證券,這里指代相關金融操作),頂端是閃著血光的市值。
我本想給現在的年輕人一些建議,但發現真實情況往往復雜得多。突如其來的大病,家道中落的困境,父母逐漸年邁,再加上這么多年沒漲的工資,錢總是不夠花。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面前,顯得如此渺小。當資本的刀叉聲蓋過螻蟻的吶喊聲時,留下的只有破碎的家庭和走上絕路的血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