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錢江晚報報道,在過去20多年時間里,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從烏克蘭獲益良多。海軍專家李杰回憶了在此期間對烏克蘭軍事技術、人才的“雙引”往事。蘇聯解體之初,獨聯體各國工廠、機構大量倒閉,許多專家、教授失業,收入銳減,大量一流工程師陷入赤貧,各國紛紛派出專家前往俄羅斯、烏克蘭,以優厚條件招攬人才,中國也加入了這一輪競爭。得益于中蘇友好的淵源,一些中國留蘇專家學者通過學術交流、個人感情聯絡等形式,從烏克蘭請到了不少頂級專家。
烏克蘭軍工專家(資料圖)
克里姆林宮的紅旗在風雪中飄揚,蘇聯宣告解體。烏克蘭,曾是蘇聯的一部分,經歷了解體的痛苦和重生的曙光。然而,這個國家卻沒有迎來真正的自由,反而成為了歐美大國爭奪的焦點。烏克蘭繼承了蘇聯的龐大軍事力量、先進技術和豐富資源。這份巨大的遺產帶來了挑戰,也孕育了機遇。然而,軍工制造能力的衰退、政治經濟的困境,使烏克蘭陷入了深深的泥潭。巨大的核武庫成為了政治與經濟的負擔,迫使他們放棄核武器,最終淪為無核小國。
20世紀末,隨著蘇聯的解體,烏克蘭也迎來了劇烈的政治與經濟動蕩。曾經在蘇聯體系內高枕無憂的軍工專家們,一夜之間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保障。金琴科?彼德羅維奇,作為烏克蘭著名的動力工程師,曾主導設計過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55”。在蘇聯時期,他不僅有著高超的技術水平,還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和薪資。然而,蘇聯解體后,烏克蘭陷入了經濟危機,國家資源的喪失和高通脹使得許多科學家在短短的時間里陷入困境。
經過蘇聯解體,烏克蘭的軍工企業面臨必須轉型以適應新的市場經濟環境的挑戰,同時也尋找國際合作伙伴來進一步發展。來自歐洲、亞洲以及其他地區的國家和企業表現出對烏克蘭軍工企業的興趣,合作涉及軍事技術等方面。烏克蘭具備豐富的航空航天、裝備制造和軍事工程專業知識以及工業基礎,這使得其能夠吸引外國投資和技術合作。這種合作不僅能夠幫助烏克蘭維持和發展其軍事工業,還可能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軍事技術發展產生影響。
中烏專家見面(資料圖)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為加快科技發展步伐,啟動了雙引工程,旨在引進先進設備及技術的同時,也吸引海外優秀科技人才。在這股春風的吹拂下,烏克蘭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成為了來華支援的主力軍。他們中不乏安255運輸機的設計巨匠和烏克蘭航母之父這樣的行業翹楚。這些遠道而來的專家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國軍工事業實現了飛速發展。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更為我國軍工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思維。
而烏克蘭近年來命運不佳。自克里米亞危機爆發以來,烏克蘭與俄羅斯一直處于交戰狀態。本來就很弱的烏克蘭,經濟一落千丈,成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烏克蘭已經無法再支撐其昔日龐大的軍事工業了。無數的軍工專家已經成為烏克蘭的負擔,他們只能自己尋找出路。而且他們發現曾經同一陣營的中國有著他們夢寐以求的穩定環境和施展才華的空間,于是掀起了大規模的人潮來到中國,數百名專家在中國各大科研機構和大學找到了工作。
澤連斯基(資料圖)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應約會見烏克蘭外長瑟比加。瑟比加表示,烏中一直保持聯系溝通,兩國人民彼此友好。烏中合作互利共贏,為兩國人民帶來利益。烏克蘭嚴格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愿同中方加強交往合作,進一步密切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將繼續全力保護中國機構和公民安全。烏克蘭高度重視中國大國影響,贊賞中方秉持客觀平衡立場,期待中方為實現全面、公正、可持續和平發揮重要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