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東升西降,風向轉彎,如何熬到最后,成為通吃的那個?》
那天聊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時候,第四個話題專門聊房地產的時候,我提到了產業。
有個讀者就很感慨,他說,AI,機器人,智能駕駛,上頭明說這是方向,資本市場上也熱捧這些方向,而且國產新能源車也的確勢頭很猛。
但讓他很不爽的是,作為具體的國產新能源車企的一員,他自己并不覺得能夠賺到很多錢。
既不能和昔日互聯網大廠那波人比,也不能對標往日BBA的員工們。
他那天留言想請我專門來分析分析國產新能源車這個行業。
你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
你去觀察互聯網大廠,他們所在的那個行業本質上是軟件行業。
軟件行業的特征是什么?
是做一份研發,可以賣給全世界。
昔日的微軟,就一個版本,升級一次,賣給全世界,再升級一次,還是賣給全世界。
微軟不會說面對幾十億用戶,需要幾十億個界面。
這就使得微軟的利潤可以隨著起量而呈現鏈式增長,后來的互聯網也是這樣。
那么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十多年前的傳統燃油車企BBA。
傳統BBA不可能說像軟件一樣,一個車型賣全世界,但是,他們的產品迭代周期是很慢的。
你去看傳統的燃油車,十年前你買的那個版本,十年后開著它,落伍了么?
無論是外觀,是內飾,是性能,是操控,落伍了么?
沒有的。你開十幾年,它也是那樣,雖然總是推新產品,但基本上都是微調。
好,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新能源車。
新能源車,如果間隔三年,它還是一代車么?不,它的差距簡直和手機的差距一樣。
三年后的電車和三年前的電車,你會發現續航也長了,馬力也大了,加速也快了,激光雷達也多了,智能駕駛的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了。
甚至什么冰箱,彩電,家庭影院,卡拉OK,三維投影,按摩椅,零重力,全都給你整活上來。
那你就會發現汽車不是耐用品了,它和手機一樣,更新換代極快,都快成快消品了。
這種情況下,你企業的研發費用一定是很高的。
人家互聯網企業是做一個產品,賣給全世界,它自己在后臺升級升級升級。
人家BBA傳統燃油車企,產品的更新換代很慢,好幾年出個版本,隨便加點小功能繼續賣。
看到了嗎?前者可以通過用戶的一致性攤平研發費用,后者沒有你這么多的版本。
這些原本可以給到企業員工的利潤,就都消耗掉了。這是其一。
那么其二,你觀察下傳統然后車企,實際上是同質化競爭的。
對于普通的家用車主,你真能說出來奔馳和寶馬有啥區別么?
其實沒啥區別的。
但是對于國產新能源車企,他們針對的用戶使用場景,就要復雜得多。
好比BBA只把用戶分三大類,ABC,A類用戶都用A類車,B類都用B類車。
但是新能源車企不是這樣做的,他們會繼續細分A1到AN,B1到BN。
比如你們家有幾個孩子?如果有兩個孩子,要不要在第二排給你搞倆零重力的沙發,弄個冰箱,再弄個投影屏。你在前面開車,孩子在后面一邊看電影,一邊喝飲料,一邊K歌?
如果你們家只有一個孩子,或者孩子已經大了,那要不要把副駕駛給你搞個女王專座?
你開車,你媳婦靠在沙發上化妝做面膜?
還有,你比如電車在北方,隨著溫度下降,續航能力也會下降,人們到了冬天會不會有續航焦慮?
會。那就搞個增程式,能用油能用電。
可是到了南方,冬天沒那么冷,人家沒有那種續航焦慮。
人家就不愿意為了既能用油又能用電去犧牲電池的容量,人家就想要純電。
因為增程式說不定因為油箱影響了電池的空間,電池小,一周要充兩次電,純電的可以兩周充一次,前者還不如后者方便呢。
于是你看,需求又分離了。
再比如,智能駕駛這件事我們都知道,它不光是后臺軟件升級的問題,它需要你車上激光雷達的輔助呀。
如果你的車原先硬件就有限,那么后續智能駕駛能夠升級的空間,自然有限,是不是這個道理?
于是隨著軟件的升級,車型又需要很多的版本。
上面這一切,都是針對各種細枝末節的使用場景,你覺得BBA會給你想這種無厘頭的場景么?
不會的,你真有這種需求,你就去開房車。房車有房車的場景,商務用車有商務用車的場景,轎車有轎車的場景,越野有越野的場景,你想智駕嘛,你好去請個專職的司機,不要太智能,你自己對號入座即可。
沒人管你這堆亂七八糟的需求,以及那些既要有要也要還要。
但是國產新能源車,他們針對的就是這些差異化的需求。
作為新生的后起之秀,你不去針對這些差異化的市場,那人家就買BBA去了呀,為啥買你呢?
你打價格戰么?那你更沒有利潤。
你如果想要有利潤,你就得岔開,俗稱BBA不肯滿足用戶的地方,你滿足,你才有可能被選擇。
可是這些BBA不肯滿足的地方,往往是需求很分散的,也就是說,你的車型,很難走量。
你推一個新車型只能滿足一小部分人,為了滿足另一部分人,你就得推出另一種新車型。
于是你的費用就升上去了。
為五百萬人研發一款車,和為五萬人研發一款車,前者平攤研發費用的人數可是后者的一百倍哦。
所以這就是國產新能源車的第二個問題,你要滿足的需求太分散。
可是我們想想看,不這么做,有機會么?根本沒有。
你想想看小米的賣點是什么?
答案很簡單,保時捷有外觀有性能沒有科技感,特斯拉有科技感沒性能沒外觀。
于是交叉點就出現了,市場上沒有一個兼顧外觀性能與科技感的產品,小米就針對這個市場分支的交叉點。
國產性能源車企你要有銷路,都是這樣,不斷的推新車型,去針對一個個具體的使用場景,去滿足一小批人的訴求。
這恰恰是我們那天聊宏觀經濟時,最后一個話題提到的,交叉地帶。
你想要像胡適那代人一樣,寫個什么哲學史大綱,就能頂著大師的頭銜混一輩子,別說門沒有,窗戶都沒有。
因為說到底,那些既有的賽道,每一個都爬滿了既得利益者。
一家新企業,想要有出路,只能在仙人掌上面沒有刺的地方,憑空長出一根刺來。
同樣,作為一個人,你想說不搞點交叉地帶的創意,就像過去BBA老員工那樣坐吃山空,門都沒有。
你要像我們那天最后一個話題講的,去不斷的尋找自己的交叉點,那才是重點,才是你應該發力的點。
關注公眾號,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東升西降,風向轉彎,如何熬到最后,成為通吃的那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