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哲學系錫昌堂
作者簡介:王克林,1954年生,1968年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靖安縣分校半農半讀;1971年江西靖安農機廠鍛工車間務工。1979年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學習。1983年南昌大學中文系任教。1994年后廣東中山市委機關工作。現已退休。原題為《曾被開除的杰出校友》
年紀大了,多喜歡回憶往事。
43年前的1982年某一天,中山大學召開全體學生大會,集中處分一批嚴重違反校規屢教不改的害群之馬。
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在通報一位被開除的學生情況時,斬釘截鐵地說:“該生期末考試課程全不合格。”由于這個“不”與“部”同音同調,學生們誤會成當事人“期末考試課程全部合格”,臺下一片嘩然。這是優點啊!雖然大家都是明白人,懂得即使被開除的同學,也不會一無是處,但在這種宣布嚴厲處分的肅殺場合,鄭重其事提及被開除者的優點,似乎并不符合國情。副校長連忙大幅度地擺手,表示“否定”的意思,改口道:“該生期末考試全部不合格”。
老王一位室友也不幸位列被開除者名單,這位室友從此再也沒有回母校參加校友之間的任何聯誼活動,這并不難理解。
一個人年少輕狂,因某種原因被母校處分,只要不被開除,他肯定會做出“深刻檢討”,承認自己“罪有應得”,“感謝學校感謝師長給以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一旦“被開除”,那就會恩義斷絕,形成極大的負面情緒。
那位室友被開除還沒有離校之際,主管學生工作的老師最擔心的事有二,一是輕生,二是報復學校師生,一再提醒我們室友小心。這位室友離校前一晚不在宿舍,系總支書周老師親自來到我們宿舍,把全體室友統統趕出去找人,別讓他干出什么蠢事。那天深夜,他平安無事地回來了,我們都很感激這位室友的堅強,否則,這一晚大家都甭睡了。
校方的擔憂不是杯弓蛇影而是閱人無數后形成的寶貴經驗,他們深深懂得,開除處分,對一個年輕學生的人生意味著什么,除非萬不得已不會痛下殺手。
而反過來,身受其“害”的被開除者,對于學校,“懷恨在心”甚至“不共戴天”乃是人之常情。不妨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你好不容易考上一所高校,結果又被這所學校給冷酷無情地開除了,你對這所學校會作何觀感?
可是,有一般就會有例外,這就好比求偶遭拒,大多數人會選擇疏離甚至仇視,可背不住有個別人反而會更癡情于對方。
同在這次被開除之列的哲學系79級的鄒同學,16歲就以當地狀元的成績考入中大,被開除時年僅19歲。同窗們都覺得這個家伙這輩子可能完了。
讓大家打碎一地眼鏡的是,被趕出校門之后,窮困潦倒一名不文的鄒校友臥薪嘗膽風云際會,僅僅用十幾年的時間,就成為擁有億萬元資產的成功企業家,廣州著名的“中華廣場”就是他的代表作。
更難能可貴的是,鄒校友不念舊“惡”,仍然把中大當成自己的母校,把哲學系當作自己的母系,常派公司儀態萬方的禮儀小姐驅車來到系里,攙扶著昔日的師長們去吃大餐,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則非中大哲學系博士生免談。
在一次鄒校友召集的師生聚餐會上,系里一位資深教授向他敞開心扉:小鄒啊,現在看起來,當年學校將你開除是一個失誤,至少是下手過重。天下哪有不可教好的學生,只有老眼昏花的師長嘛!你用事實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公民,是中大的杰出校友。你已是知名度很高的慈善家了,如能向母校母系捐建一幢教學樓那就更完美了。現在各系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募捐建設教學樓,唯獨咱們系的教學樓沒有著落,讓人看得心里發急。
回到家里,鄒校友與太太商議,太太氣不打一處來:不捐!如果一定要捐的話,寧可捐給別的學校也不捐給中大,氣死中大和中大哲學系那些有眼無珠的老糊涂,他們當年給你造成那么大的傷害,現在居然還有臉來化緣!
好在鄒校友并非老王這樣的懼內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最后還是力排婦議決定咬牙捐助母校母系一幢教學樓,他開出了兩個條件,一是以本人名字命名大樓;二是改正當年的開除決定,補發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對于第一個條件,校方一口答應,因為這是通行的做法,除非捐獻者主動放棄留名權,比如中文堂為合生創展的朱孟依先生所捐建,但一向低調的朱先生不肯留名。第二個條件經過一番猶豫也答應下來了。
其間發生了一些爭論,一種觀點主張,寧可不受捐,也不能讓步,讓步就是篡改歷史,將成為圣朝教育史上見利忘義的笑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作為一個卓越的企業家,鄒校友并不需要用幾十年前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來證明什么,之所以提此要求,無非是出于對母校的一份癡情,這份癡情難得不值得我們尊重和珍惜嗎?經過一番博弈自然也包括經濟得失的考量,后者占了上風。
2004年,鄒校友一口氣拿出2000萬元建設大樓,其間發生亞洲金融風暴,鄒校友的生意面臨滅頂之災,項目建設一度中斷,幸好他拆東墻補西墻百般騰挪熬過來,經過9年的長跑,總投資4000萬元,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樓高八層,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的“錫昌堂”(哲學樓)在中大康樂園里拔地而起。2013年11月9日中大校友日,中大校方為“錫昌堂”舉行了隆重而簡樸的落成典禮。
老王躬逢其盛,感嘆系之,長嘆道:這是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型案例,假設中大當年沒把鄒校友開除,而是讓他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畢業后再分配一只鐵飯碗,他成為巨富并捐款4000萬給母系蓋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校方當年高瞻遠矚,多開除幾位像鄒先生這樣具有發展潛質的校友,今天何愁沒人來捐款捐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