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紅軍長征到大渡河畔的時候,面對著瀘定橋這道生死攸關的坎,川軍將領劉文輝若是把橋給炸了,那么紅軍將“萬劫不復”,但他為什么沒炸?劉文輝的遲疑到底是因為什么,是懼怕紅軍的實力?還是背后有什么隱情?
河畔對面的生死
1935年,紅軍在長征的路上來到了大渡河。
這里幾乎算得上是紅軍的一個命運轉折點,大渡河流咆哮奔騰,左右兩邊高山峻嶺,上面的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高高的懸在河上,是紅軍求生的唯一希望。
當時戰士們身心俱疲,若是能夠跨過大渡河,那么以后的日子會好過很多,若是跨不過去,面對著前后夾擊的國民黨,只怕大部隊無法保存有生力量。
當時在瀘定橋對面的是川軍將領劉文輝。
他很快就判斷了當時的形勢,如果炸橋的話,只需要簡簡單單的一些炸藥就能夠把這13根鐵鏈化為烏有,蔣介石交給他的“剿共”任務也會圓滿完成。
炸橋雖然容易,但他也是考慮了后果。
炸橋一定會讓紅軍陷入極嚴重的被動,但并不會“一舉殲滅”,這就代表著他要在一定概率上承擔紅軍憤怒下的瘋狂反撲。
他領導的川軍雖然在當地是赫赫有名的,而且人數和武器上都占據優勢,但是川劇內部的派系簡直是多的讓人不敢直視。
相比于以勇猛號稱的紅軍,若是真的到了短兵相接的時候,他還真的沒有辦法確定手底下的這些人能不能夠擋住紅軍不計代價的反攻。
若是擋住了,大概是一場慘勝。若是擋不住的話,那么他也會跟著小命不保。
而且劉文輝想的不只是這些。他知道蔣介石雖然愿意用他們,但是也不會完全無條件的相信他們,讓他們過來和共產黨對上,完全是想要借著這個機會漁翁得利。
到時候就算是自己真的慘勝回去復命了,蔣介石絕對不會有什么嘉獎,反而會借著這個機會收攏自己手底下的勢力,或者是把自己原來派系的人“大換血”。
如果站在“全局”考慮的話,那么是否炸橋就更值得深思了。
做人要“衡量利弊”
劉文輝不是傻子,他看見蔣介石發過來的電報,又看了看紅軍在瀘定橋那邊蓄勢待發,心里那叫一個糾結。
一方面是因為手底下的川軍并不團結,另一方面他也是要為了自己打算,總不能這邊拼了老命炸了瀘定橋收拾了紅軍,那邊回去被蔣介石“收拾”。
所以在紅軍逼近大渡河的時候,劉文輝沒有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炸橋,而是避免在自己和紅軍硬碰硬的過程中折損實力。
其他的川軍將領很有可能在最初選擇置之不理,等到自己這邊再也沒有恢復的可能就瓜分他的勢力。所以,他得優先保存自身實力。
除此之外,劉文輝更加重視的是蔣介石“漁翁得利”背后的“大一統”。
表面上蔣介石想要借著這次機會徹底消滅紅軍,但實際上卻想要讓紅軍和川軍爭斗之下,自己拿到一個名正言順收編川軍的機會,將四川地區的控制權收入囊中。
也正是因此劉文輝在百般苦惱之下,最終選擇了不炸瀘定橋。
他的這個決策在蔣介石那邊的人眼里看來就是徹頭徹尾的“耍心眼”,明明身為蔣介石的將領,卻對蔣介石的命令陽奉陰違,放棄了一個給予紅軍重創的大好時機。
但是如果站在劉文輝私心的角度來看,自己做出來的這個決定是再聰明不過的。
這么做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蔣介石的懷疑,也會讓那些川軍將領嘲笑,但是他保住了自己的實力,也算得上是間接賣了紅軍一個“面子”。
利益之外的真心
除了站在自己利益角度考慮,劉文輝不選擇炸瀘定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紅軍的政策和多年來的所作所為。
紅軍從頭到尾就是為了救亡圖存,將日寇從中國的國土上趕出去,幫著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那個年代幾乎沒有地方是不打仗的,抗日才是民心所向。
紅軍的存在是想要讓中國土地上的百姓團結在一起,把所有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去抵御外敵,這種想法其實不只是紅軍內部最普通的百姓,包括這些陣營不同的國民黨也清楚紅軍要干什么。
大部分的國民黨嘴上不說,但是心里卻是清楚的,紅軍不同于他們想著利益、想著權力,立足點都是民族大義。
像劉文輝這樣的地方軍閥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和紅軍的理念不同,但是骨子里還是有著一定的正義和骨氣的。
他知道如果這時候自己和紅軍在瀘定橋這兒死磕,紅軍若是真的元氣大傷,讓蔣介石得手了,那么整個民族恐怕就真的要折在那些小日本的手里了,到時候自己就是整個國家的罪人。
而且他可是早就聽過紅軍打地主分田地的政策,一路上不知道得了多少百姓的支持和擁護,那些個百姓無條件的支持紅軍,也始終記得紅軍是幫著老百姓的隊伍。
紅軍的政治宣揚做的非常到位,如果自己真的在瀘定橋重創紅軍,這件事情根本藏不住,只要傳出去的話,老百姓就都會知道自己的立場是什么。
劉文輝以后可是還要在這片土地上“混的”,到時候哪怕自己手里面有再多的兵,再先進的武器,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大家都不服他,那和自取滅亡也沒有什么差別了。
而且紅軍在和劉文輝對峙的時候也沒有想著直接硬碰硬,雙方在數次交鋒的時候也對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紅軍方面知道劉文輝人性未泯,劉文輝也知道紅軍善待俘虜。
紅軍那邊對待俘虜一向都是一視同仁的,從來都沒有對他們進行任何惡性的人身傷害,而且也會讓他們看清楚紅軍這邊的行事作風。
如果愿意改過自新,加入紅軍的,那么自然是無條件的歡迎,如果不愿意的紅軍也不會勉強,還會貼心的給他們準備路費,讓他們好好的回家過日子。
這也意味著劉文輝若是執意選擇炸橋,紅軍和自己手底下的兵打起來的話,手底下的兵大概沒有幾個愿意無條件的為了自己死戰。
蔣介石在前面咄咄相逼、手底下的兵不夠忠心、民心都在紅軍那邊、自己要保留實力,所有的條件加在一起,劉文輝沒有選擇炸橋。
瀘定橋見證革命路
紅軍也是看中了劉文輝的搖擺不定,所以非常清楚這就是自己的機會。
紅4團一晝夜極速奔行240里,5月29日凌晨6點左右,到達瀘定橋發起總攻。
劉文輝那邊雖然沒有炸橋,但是也拆掉了橋上的木板,也安排了一些川軍在那里防守。
面對川軍的布防,紅軍的22名勇士組成了突擊隊,踩著鐵索冒險橫渡,后續部隊緊跟著突擊隊撕出來的這個口子攜帶著木板為后續的戰士們鋪路。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爭,紅軍成功的占領了瀘定橋,將蔣介石的春秋大夢粉碎在了大渡河以南,也為大部隊北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至于劉文輝這邊,打完瀘定橋這一仗之后,他繼續在川內經營自己的勢力,而蔣介石那邊的打壓也從來都沒有停過。
后來抗日戰爭爆發,劉文輝積極響應抗戰,提供了兵力和糧食,而且在川康地區一位抗戰后勤保障出了很大一份力。
在解放戰爭不斷推進的時候,國民黨的統治搖搖欲墜,劉文輝也早就對蔣介石失望透頂,早就已經做好了離開他的準備。
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率部起義,西南地區國民黨防線被撕開了個口子,徹底斬斷了自己和國民黨的關系。
其實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瀘定橋打的那一場仗可是紅軍長征途中最關鍵的轉折點。
劉文輝當時如果真的炸了瀘定橋,紅軍橫渡大渡河的時候一定會遭到天險的阻攔,河水之深加上國民黨前后夾擊,一定會陷入絕境。
但正是因為劉文輝的猶豫和權衡,這才讓紅軍逃出生天,也有了后續那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佳話,這不僅是紅軍長征的勝利,更是紅軍精神的延續。
其實站在現在的角度來轉頭看當年的那段歷史,紅軍能夠順利的度過瀘定橋,絕對不是意外,而是紅軍一路積攢下來的聲望,更是歷史進程發展的必然性。而這件事情到現在也在提醒我們一定要尊重歷史,銘記歷史,正是先輩們的付出,永遠都不要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從哪兒來的,并為國家的穩定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資料:
飛奪瀘定橋戰斗是“真刀真槍”的拼搏
2016年10月14日 人民網 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