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季是個多雨的季節,而雨水變多了,空氣里的濕氣也自然會增加,在此情況下,祛濕這件事就應該陸續被我們提上日程,說到體內濕氣過重,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絕大多數深受濕氣困擾的人都會感覺一天到晚昏昏沉沉、難以提起精神。
與此同時,自身食欲也會明顯減退,消化不不良可謂是生活常態,有時甚至一天要跑好幾趟廁所,此外,體內濕氣過重,還會導致皮膚出油、頭發出油,嚴重情況下還會出現掉發等癥狀,諸如濕疹、舌苔厚膩、舌邊有齒痕等表現,或都與濕氣息息相關。
那么,身體里的濕氣過重,究竟該如何緩解呢?其實,在中醫體系中,具有祛濕之效的良方有很多,比如張仲景的五苓散、《和劑局方》里的參苓白術散等,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卻是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祛濕名方,且在清朝時就已經被廣泛使用,它就是四神湯。
四神湯這個藥方的組成也很簡單,僅含四味藥材,也可以說是四種食材,分別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或薏苡仁),將這些藥材煮水或打成粉末后服用即可,其中,芡實和薏苡仁可以二選一,當然,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酌量加入一些其他藥材。
方中的茯苓是一味祛濕要藥,它還具有健脾的能力,能夠通過健脾來將濕氣化解,茯苓生長在松根之下,松樹四季常青,茯苓抱著松根生長,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靈氣,因而也被稱為“四時神藥”,茯苓能夠將人體內的水濕吸附,進而促使小便通暢,然后再將水濕化解。
薏苡仁也具有很好地祛濕功效,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不過,薏苡仁本身具有寒性,所以,醫家常用的大多是炒薏苡仁,這味藥材在經過炒制后,會具有焦香氣味,焦香入脾,反而更容易被脾胃接受。
在中醫里有一句話,即“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濕氣雖然有內濕和外濕之分,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與脾胃有關,脾胃若是出現了虛弱,那么水濕自然就會難以正常運化,而山藥作為一類藥食同源的佳品,善于健脾益氣,補益脾肺腎三臟,山藥得土氣,所以可以健脾,對于平日里大便溏稀、反復感冒、食欲不振的人來說,就可以多吃點山藥來調養脾胃。
蓮子和芡實都是水生植物,具有健益脾胃的效果,可以促進脾胃的健康恢復,有助于化解體內水濕,這二者甘澀性平,歸入脾僅、腎經和心經,不僅可以補脾止瀉,同時還具有養心安神的效果,在《神農本草經》里也有說過,“主補中,養神,益氣力”,但其實在益脾腎的同時,還能除濕止帶,屬于治療虛實帶下病癥的常用藥材。
由于整個藥方非常平和,因此,無論是寒濕還是濕熱,幾乎都能通過這個藥方來化解,清代名醫黃元御在評價這個藥方時,僅用了四個字,即“固本培元”,因為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脾胃健壯了,身體里的濕氣自然能夠有效祛除,自身正氣也會隨之增加。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