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一次講座上的發言沖上熱搜。他直言:“我做到60歲,director肯定就不做了。等到65歲,我專家門診都不出了。你們別想多了,覺得我會在這里做牛做馬一輩子。”
更讓年輕醫生振奮的是,他明確表態:“我一定不會占著你們的位置,讓你們出不來!”
這番話瞬間引發熱議。有人佩服他的通透,有人感慨他的清醒,更多人則忍不住聯想到那些“占著茅坑不拉屎”的學術大佬——明明早已脫離科研一線,卻死抓著權力不放,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
在中國學術界,“退而不休”幾乎是常態。某些“泰斗級”教授,七八十歲仍霸占著學科帶頭人、院士頭銜,甚至把控著科研經費、論文署名、職稱評審的關鍵通道。年輕人想出頭?要么熬到他們“自然退休”,要么乖乖當“學術包身工”,在論文上給他們掛名,在項目里給他們打工。
更諷刺的是,這些“學術老佛爺”往往早已脫離一線,對前沿研究一竅不通,卻依然能靠資歷和關系網壟斷資源。他們不退休,不是因為他們還能做貢獻,而是因為他們舍不得放權。
張文宏的“60歲退休”宣言,恰恰戳破了這個畸形生態的遮羞布——真正的學者,應該讓位給更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學術圈變成自己的“終身制領地”。
為什么那么多學者不愿退休?因為在中國學術界,“頭銜”不僅僅是榮譽,更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蒲薪涃M方面,學科帶頭人、院士頭銜意味著動輒千萬的科研資金,哪怕自己不干活,也能靠“掛名”分一杯羹。學術話語權方面,評審、評獎、職稱晉升,全由“老資格”把持,年輕人想出頭,就得按他們的規矩來。商業變現方面,某些“專家”退休后依然活躍在各種商業論壇、企業顧問崗位上,靠名頭撈金。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退位”成了一種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既不用再辛苦搞科研,又能繼續享受學術紅利,何樂而不為?但代價是什么?是年輕人的上升通道被堵死,是學術創新被扼殺,是整個科研體系的僵化。
張文宏的“不占坑”態度,之所以引發強烈共鳴,是因為它反襯出某些學者的虛偽與自私。嘴上喊著“培養年輕人”,實際卻把持資源不放;標榜“學術傳承”,卻只傳承自己的“學術山頭”;抱怨“青黃不接”,卻從不給年輕人真正的機會。更可笑的是,某些“學術大佬”一邊占著位置,一邊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行”??蓡栴}是,你都不讓位,年輕人怎么行?
張文宏的發言,其實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學術界的權力更迭,不能只靠個人覺悟,而應該建立制度化的退出機制。首先,某些關鍵學術職位(如院士、學科帶頭人)應設定年齡上限,避免“終身制”。其次,限制“超齡任職”,即使返聘或顧問,也不應繼續掌控核心資源。最后,透明化評審,減少“老權威”對年輕學者的壓制,讓能力而非資歷決定機會。
當然,這些改革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阻力必然巨大。但如果不改,中國學術界的未來,恐怕只會是越來越多的“老佛爺”和越來越憋屈的“學術民工”。
學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而創新的希望在于年輕人。一個健康的學術生態,不該讓年輕人熬到白頭才能出頭,更不該讓“老權威”成為無法逾越的大山。
張文宏的“60歲退休”宣言,之所以讓人敬佩,不是因為他要退休,而是因為他愿意主動讓出舞臺。這種清醒,值得整個中國學術界反思。畢竟,真正的學者,不僅要知道何時上場,更要知道何時謝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