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到70年代,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仍然不算多。
60到70年代的中國,是他們青春的光輝時刻!
對于那個時期,我們聽聞過無數的故事和傳說,但終究缺乏親身的體驗。真實的60到70年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中山服、赤腳醫生、捕捉麻雀、生產組、黑白電視機、大鍋飯制、人均糧票、介紹信件、28寸自行車和打谷機……
在這些讓年輕人覺得陌生的詞匯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一些痕跡。然而,想要真正理解那個時期,欣賞老照片無疑是最佳選擇!
在60至70年代,許多受過文化熏陶的年輕人走進了農村這個遼闊的天地,那時被稱為“上山下鄉”。
在60到70年代,某些地區出現了血吸蟲病,常能見到標語“務必要根除血吸蟲病”。
在60到70年代,菜市場依然使用傳統的桿秤,當時從未出現過缺斤短兩的現象。
在60到70年代,菜市場一般是國有的,員工們都身著衛生工作服。
60到70年代,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在廣袤的農村,許多小朋友樂于玩捉麻雀的游戲。
在60到70年代,冰糖葫蘆成為了農村小朋友們鐘愛的零食。
在60至70年代,各地的民間活動極為豐富,洋溢著濃厚的人情味。
在60到70年代,當時仍是生產隊,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標語:“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
60到70年代,有些商店仍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當時有不少老字號。
60到70年代,難道“萬元戶”已經出現了嗎?
在60到70年代,農村常常進行捕捉蟲子的活動,因為這些蟲子與麻雀和老鼠一起,被視為“四害”之一。
在60到70年代,女性駕駛員非常稀少,那時候的司機主要是操控大型貨車或農業拖拉機。
60至70年代,那個時期是人民公社,大家一起吃集體的伙食。
在60到70年代,棉花豐收的季節里,攝影師為興奮的棉農們拍攝了一張集體照。
在60到70年代,普通人都喜歡自己動手包餃子,全家人一起參與,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與之相比,現在很多人選擇直接去超市購買現成的餃子。
60至70年代,華北和東北地區盛行踩高蹺這一民間傳統活動。
在60到70年代,人們的衣物并不是在服裝店購買的,而是通過布票獲取布料,然后請裁縫來到家中制作。
這就是60至70年代的中國。在那段時間,生活條件相對艱苦,但人們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盡管物質生活尚未豐富,他們依然通過努力奮斗,使自己和家人的日子過得更好,臉上常常掛著笑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