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就業壓力加劇、結構性矛盾凸顯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成為了破局關鍵,數字化時代要求畢業生兼具專業技能與跨界融合能力,同時需強化職業規劃意識與抗壓素養,全國職業規劃大賽就是檢驗學生這些能力的權威型考核賽事。
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甘肅省決賽中,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捧回1金2銀2銅的亮眼成績單。當其他高校還在為就業率發愁時,這群農科學子已手握多家企業拋來的橄欖枝。這場勝利背后,藏著職業教育突圍就業困局的密碼——用"真功夫"對接"真需求",讓教育真正成為連通校園與職場的立交橋。
走進這所學校的實訓基地,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園藝專業學生在智能溫室里調試物聯網設備,畜牧獸醫專業學生戴著AR眼鏡模擬動物解剖,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正在拆裝最新款農機引擎。這些"真刀真槍"的實訓課程,把書本上的理論變成了手頭實打實的技能。
該賽事專門增設了"天降offer"環節,邀請省內外重點企業HR總監組成專家團,采用真實職場案例考察選手職業認知、能力匹配度及發展潛力,搭建起校企雙選“直通車”,這也為該校學生的就業爭取到了廣泛的就業機會。
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發的"人才成長地圖"更是獨具匠心。從大一認知實習到頂崗實訓,每個階段都對應著明確的技能坐標。去年剛成立的智慧農業產業學院里,企業工程師帶著學生做真實項目,從土壤墑情監測到無人機植保作業,學生完成的每個數據都會直接進入合作企業的云端系統。這種"校中廠"模式,讓企業提前鎖定人才,使學生畢業即能找準職業坐標。
比技術培養更深層次的,是貫穿全程的職業覺醒教育。從新生入學時的職業測評,到貫穿三年的規劃課程,再到覆蓋全員的職業咨詢日,學校構建起立體化成長支持體系。這次參賽的選手都經歷過"職業規劃能力提升訓練營"的淬煉,企業HR手把手教他們拆解招聘JD,行業專家帶著分析崗位勝任力模型。這些舉措無一都為促進學生的就也能力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用實踐印證:職業教育不是兜底教育,而是精準教育。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課堂開在生產線上,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帶著"即戰力"走向職場的"成品人才",這才是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鑰匙。該校職業規劃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用技能丈量出的成長路線圖,這種教育模式,正在重新定義職業教育的價值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