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場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討論席卷全國。當人們還在為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這些前沿科技心潮澎湃時,廣東工業大學的實驗室里,一群師生正埋頭研究芯片封裝設備——這個看似傳統的領域,卻是中國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戰場之一。這所扎根于制造業大省廣東的高校——廣東工業大學,或許沒有百年老校的歷史光環,卻在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夾縫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突圍之路。
若要用一個詞形容廣工,最貼切的莫過于“務實”。在2024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廣工21個學科上榜,其中設計學位列全國第5、環境科學與工程排名第10,機械工程與控制科學穩居全國前10%。更令人矚目的是,在《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4》中,廣工位列高校科技創新實力全國第28位,三年間排名躍升17位,成為廣東省屬高校中的領頭羊。這些數字背后,藏著這所學校最樸素的生存哲學:把論文寫在車間里,讓技術融入流水線。
走進廣工的實驗室,會顛覆人們對傳統工科院校的想象。在省部共建精密電子制造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里,有著頂尖的第三代半導體封裝設備,這里的科研成果支撐著華為、中興等企業的芯片國產化進程。
而設計學院的展廳里,學生設計的智能家居產品已獲得紅點獎,正通過創新院走向生產線,并被德國紅點設計博物館永久收藏。這種“實驗室-孵化器-產業園”的閉環,正是廣工“1+2+3”攀撐計劃的核心——用學科交叉打破壁壘。當其他高校還在爭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哪個更重要”時,廣工早已把答案寫進了13個校企共建的協同創新平臺里。
這種務實精神也塑造了獨特的師資文化。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團隊研發的高端印制電路板加工技術,不僅拿下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更讓合作企業年產值增加12億元。這樣的案例在廣工并不罕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定向攻關”模式,三年內為珠江流域治理提供了近40項核心技術;自動化學院則把北斗衛星導航技術植入漁船,讓廣東遠洋漁船在臺風季也能安全返航。在這里,評價教授的標準不僅僅是科研論文,更是技術落地后創造的社會價值。
而對于學生來說,廣工更像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學”。在佛山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機械專業的學生跟著工程師調試工業機器人,畢業設計直接采用企業真實項目;廣工作為“鯤鵬昇騰原生人才促進計劃”首家簽約合作高校,學生參與華為“鯤鵬&昇騰開發者創享社”的理論學習、項目研發、華為大賽及認證培訓全鏈條培養。這種“入學即入行”的培養模式,讓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格外搶手——2024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畢業生中,70%進入世界500強制造企業,起薪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0%。
在一年又一年的積累中,廣工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從2019年科學與技術貢獻排名全國第62,到2024年16個學科躋身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每一步都踩準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鼓點。當人們驚嘆于ChatGPT的顛覆性時,或許更該看看這些在實體產業中默默堅守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