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和文末!
從古至今,民間流傳著不少偏方,經過無數次的實踐,不少人因此受益重生,這也促使更多人開始相信偏方的真實性。
實際上,大多數偏方缺乏科學依據,甚至有些藥材還帶有劇毒。比如蛤蟆,也叫蟾蜍,很多人認為它有滋陰補陽的作用,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3月21日,珠海一名男子因誤食蛤蟆中毒,雖然送醫及時,但最終還是不幸離世。這樣的悲劇并非個例。
近年來,由于誤食蟾蜍、野生河豚等有毒動植物引發的慘劇屢見不鮮,相關部門也一直強調“不捕撈、不采摘、不買賣、不食用”的四大原則。
那么,蛤蟆到底有多危險呢?
致命美食
每到夏天,河邊、田間總能看到一些蛤蟆的身影。它有許多別名,比如蟾蜍、癩蛤蟆、癩包子等。因為長相丑陋,身上布滿小疙瘩,很多人對它敬而遠之。
不過,在某些方面,它確實是個有益的小動物。它以害蟲為食,像蚊子、蒼蠅以及菜地里的害蟲都是它的食物。它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人類一般也不會去招惹它。在農村,人與蛤蟆之間往往是一種互不干擾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含有劇毒。
蟾蜍位列“五毒”之一,在小說中常被稱為大毒物,其毒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蟾蜍的毒素不僅存在于皮膚腺體和耳后腺,還廣泛分布于肌肉、肝臟甚至是卵巢中。
這些毒素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各不相同。例如,蟾蜍毒素會直接作用于心臟傳導系統,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腎上腺素類似物則會引起血壓急劇升高、血管收縮等問題;吲哚烷基胺類化合物可能會引發幻覺或神經系統紊亂。
中毒者通常在0.5至1小時內出現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時會出現昏迷、呼吸衰竭或心臟驟停。如果毒素通過皮膚或眼睛接觸,還可能引發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甚至失明。
然而,盡管蟾蜍毒性如此之強,仍有不少人不知情,導致因食用蟾蜍中毒身亡的事件屢見報端。這與民間偏方的傳播以及影視作品的影響有很大關系。
許多人或許都看過金庸小說中的情節,段譽吃了莽牯朱蛤后不僅獲得了百毒不侵的能力,內力也大幅提升。而莽牯朱蛤其實就是一種蛤蟆,號稱“萬毒之王”。在現實中,它可能是云南的哀牢髭蟾。
近日,廣東珠海的一名男子就因食用蟾蜍中毒身亡。2024年10月,海南文昌三名村民因食用自捕蟾蜍中毒,其中一人死亡,兩人重病。
有人可能會想,“高溫烹煮可以去除毒素”,這種方法對其他毒物或許有效,但對于蟾蜍來說卻毫無用處。實驗表明,即使以120℃沸水連續加熱4小時,蟾蜍體內仍然能檢測到毒性成分。蟾蜍毒素性質極其穩定,普通烹飪手段根本無法消除。
此外,“泡酒解毒”也不可行。酒精不僅無法中和毒素,反而會加速其溶解。近年來已發生多起因飲用蟾蜍藥酒致死的案例。
更糟糕的是,蟾蜍毒素目前沒有解藥,中毒幾乎等于死亡。即使僥幸存活下來,后半生也會飽受痛苦。希望大家牢記:蟾蜍毒素無解藥,民間偏方不可信。
不止蟾蜍,這些“毒物”同樣致命
生活中除了蟾蜍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動植物也具有劇毒,普通人很容易被誤導,以下這些“隱形殺手”需要大家特別警惕。
比如野生河豚,它的毒素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0.5毫克即可致命。并且這種毒素耐高溫、耐酸,至少需要220℃以上的溫度才能分解。
然而,河豚肉質極為鮮美,吃過一次便難以忘懷。因此,很多人冒險嘗試。但一定要選擇人工養殖的河豚,并且由專業人員操作,否則極易出現問題。野生河豚盡量不要碰,也不要自己嘗試。
還有織紋螺,它體內同時含有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貝類毒素。食用后5分鐘至4小時內可能出現口唇麻木、嘔吐等癥狀,目前也沒有特效解藥。
再來說說野生蘑菇,這是云南的一大特色美食。但蘑菇種類繁多,其中不乏有毒品種。據統計,我國有毒蘑菇種類超過400種,即便是對蘑菇非常熟悉的云南人也很難完全分辨清楚。
民間流傳的“顏色鑒別法”、“銀針試毒法”等方式并不靠譜。所以,對于蘑菇不太熟悉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畢竟蘑菇毒素威力巨大,2024年云南曾發生一家五口誤食致命鵝膏菌致3人死亡的慘劇。
結語
敬畏自然,珍惜生命。野生動物并不是人類的“滋補品”,盲目追求“野味”只會付出慘痛代價。只有尊重生態規律,才能真正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第一現場&壹深圳---2025.03.21:《不要吃!已致多人死亡!廣東一地發布緊急提醒》原文刊登于光明網---2025.03.21:《男子吃癩蛤蟆身亡!官方緊急預警:有劇毒,無解藥!》原文刊登于掌上春城---2025.03.22:《不要吃!含劇毒!無解藥!已有人吃后身亡,疾控緊急提醒》原文刊登于大眾日報---2025.03.22:《不要吃!官方緊急預警:有劇毒,無解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