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豹變,作者:高宇哲,編輯:劉楊
今年3月,國際金價突破3000美元/盎司,創下歷史新高。受此影響,國內金飾價格突破900元/克。
從深圳水貝的代購到街邊的回收金店,從年初走紅的“黃金手機貼”到如今的“囤金條”風潮,黃金市場熱度持續攀升。社交平臺上,“95后投資黃金23天收益11萬”等新聞頻現,更是刺激了年輕人攢金豆的投資熱情。
隨著黃金被推上“抗通脹硬通貨”的寶座,不少提前布局的投資者開始尋求變現。據《錢江晚報》報道,有投資者在基礎金價突破700元后,賣出5公斤金條,變現339萬元。
然而,在這場全民“買金”“賣金”盛宴背后,各類陷阱也隨之顯現:有商家以“高價回收”為誘餌實施詐騙,有平臺打著“低價團購”的旗號卷款跑路,更有不法商家借“平替風”兜售以次充好的產品。
面對金價瘋漲,黃金交易背后究竟藏著哪些風險?
一、真金怕“火煉”,高價上門回收套路多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走勢驚人。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年1月黃金較去年同期暴漲超40%。3月20日,多家品牌黃金價格再創新高,周生生、周大福、六福珠寶等品牌報價均調整至923元/克,較前一日上漲7元;菜百黃金、上海中國黃金報價也突破880元/克,單日漲幅達10~12元。
金價突破高位,讓更多囤金者心動,考慮趁高價將黃金賣出。3月19日,在北京西城區新街口的一家金店,張洋以701元/克的價格變現了53克黃金。半小時的驗金程序后,37300元轉入他的賬戶。這些早期低價買入的黃金,確實成了一筆不錯的投資。張洋告訴“豹變”,黃金突破700元達到了自己的心理預期,雖然囤金不多,但“也算吃到肉了”。
在眾多黃金回收渠道中,“免費上門驗金”因其便捷性受到年輕人青睞。多位消費者告訴“豹變”,他們會通過社交平臺搜索黃金回收等關鍵詞,而上門回收一般當日即可驗收轉賬。
同時,“高價”成為不少上門回收機構的引流方式。“豹變”隨機聯系了一家回收機構,對方稱3月20日回收價達763元/克,較當日國際金價706元/克高出近60元。該機構表示,總部位于深圳和合肥,可24小時提供上門服務,且不收取損耗費、折舊費。然而,當“豹變”要求加微信,讓對方提供北京的線下門店地址時,該機構并未進一步聯絡。
看似誘人的高價回收,實則暗藏風險。來自廣西南寧的薄荷就曾踩過類似的坑。2月,她預約了一家聲稱“高出大盤價5元”的上門回收機構。然而驗金時,對方以“金子雜質不純”為由,強行壓價八折結算。最終40克黃金僅以540元/克的價格成交,遠低于正常回收價。
除了價格陷阱,上門回收還存在“鬼稱偷克重”、驗金過程中“動手腳”等亂象。廣東的王倩年初在抖音搜索上門回收,原本稱重23克的黃金,上門機構聲稱只有18克。在發覺不對勁后,王倩發現該店在大眾點評上的多個連鎖店鋪是將客源引流至同一家店,且該機構根本沒有實體店。在逐一拍照舉報后,該店老板無奈只能將3000元欠款退回。
四川消費者李菲的經歷則更為驚險。3月初,她在閑魚發布出售黃金信息后,一家上門機構趁她不備,將她購自中國黃金的999足金手鐲故意燒黑,以此壓價九折回收。所幸李菲及時發現并拒絕交易,但這只手鐲至今無法恢復原狀。
二、低價搶購團火熱,購金APP暴雷
在金價持續走高之際,以“低價搶購”為噱頭的黃金投資平臺不斷涌現。然而,這類平臺暴雷事件頻發,讓不少消費者損失慘重。
去年11月,打著“一站式奢侈品購物平臺”旗號的“麥多多”APP暴雷。據多位受害者反映,該平臺主打低于大盤價20元/克的黃金首飾交易,一筆兩萬元的訂單轉手即可獲利近千元。正是這樣誘人的差價,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入局。
陳麗告訴“豹變”,她在2024年8月通過薅金作業群得知麥多多平臺。在下載注冊后,陸續在平臺買過多次黃金,剛開始都是正常發貨,但11月后平臺突然停止發貨,客服也從此失聯。事發后,她曾經進入一個四五百人的受害者群,但群內大多數人的款項根本無法追回,至今該群已經解散,她對追回自己的八萬元欠款已經不抱希望。
據澎湃新聞報道,有消費者前往麥多多辦公地點,結果發現該公司已經人去樓空,“初步統計被騙的有四百多人,總金額2000多萬元”。事實上,類似的“套路”并非首次出現。此前的蜜堂、優聯云購等平臺,都以相似手法圈錢后卷款跑路。
然而,教訓并沒有讓市場清醒。一直以來,社交平臺上活躍著以講述黃金知識、討論低價黃金購入渠道引流的薅金作業群。這些群多以分享黃金投資知識為由,實則引導用戶注冊可疑平臺。
以名為“17拍”的小程序為例,該小程序是一個每天定時搶購低價品牌黃金的交易平臺,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固定時間內均可搶拍。搶拍模式分為7人團、10人團、12人團三種,7人團有1人、10人團有2人,12人團有3人可以搶中。
“豹變”發現,在3月20日晚8點半的搶拍產品預告中,一只標注周大生的35克流光手鐲活動價為23526.65元,相當于該手鐲每克672元,較當日大盤價低34元。
據17拍相關人員介紹,在該小程序進行實名認證后可拉至老客戶微信群,想要搶購產品可在小程序內充值。每款產品的實付金額是活動價加上產品頁面的“保證金”。如果搶購成功,需要在24小時內付清尾款,如不支付尾款,將扣除保證金。對于搶拍失敗的人,平臺規定將給予“鼓勵金”,該金額取決于參與搶拍的商品克重。
在與相關人員溝通中,他們提到,預售商品20天后發貨,若延誤還將按“0.2×克數×天數”賠付。不難發現,該作業群的群主,多以鼓勵金為誘餌,鼓勵消費者多參與搶金團,即便搶不到也可以“薅”鼓勵金。
看似能占到便宜的低價模式下,平臺的多位消費者卻遲遲等不到發貨。在社交平臺ID名為“17拍濟源運營服務中心”筆記下,平臺買家們在評論區催發貨,有留言稱拖了兩個月至今不發,也有買家稱發貨時間從1月拖到2月,質疑平臺逼買家退款,賺取保證金和黃金差價。
3月20日晚,17拍小程序的“大廳”頁面上方,公示出當日的交易總額為33萬、鼓勵金總額為190萬,同時在線人數近9萬。據平臺官方客服介紹,17拍背后的主體公司為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企查查可見,該公司背后股東為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深圳報業集團等。
雖然有國資控股公司背書,但17拍官方運營賬號下催發貨的消費者們卻并不買賬。有消費者在評論區暗指,中國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也曾在去年被爆出非法集資,擔心這是“換湯不換藥”的新騙局。
三、百元金包銀成平替,真金含量真假難辨
隨著品牌黃金價格不斷走高,黃金首飾正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消費。在“追漲”心態的推動下,一種外觀酷似黃金但價格親民的替代品——“金包銀”產品悄然走紅。
一位水貝商家告訴“豹變”,去年底開始,水貝的金包銀、金鑄銀等店鋪明顯增多,甚至出現專門售賣金包銀的賣場。2025年春節以來,不少預算有限的年輕人,將目光從動輒萬元的足金首飾轉移向千元以內的金包銀,不僅戴著體面,還沒有經濟壓力。
金包銀產品為何價格如此“親民”?上述商家告訴“豹變”,金包銀與黃金飾品肉眼幾乎無法分辨。但兩者價格卻差異巨大,金包銀產品會在標簽上標注“金重”和“銀重”,金重多在1到2克,而白銀大盤價每克不到8元。即便加上工本費,一只10克的金包銀手鐲售價也只需千元出頭。
為了撫平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擔憂,多數金包銀店鋪都提供檢測證書和“100%回收”服務。但從消費者反饋來看仍存在漏洞,常見的問題在于黃金克重與商家標注不符。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豹變”,正規金包銀需要用金片包裹,受工藝限制只能做簡單款式。市面上很多鏤空復雜的款式其實是“銀渡金”工藝,實際的黃金含量極低,“一只金包銀手鐲0.2克黃金就夠了”。
此外,金包銀產品的黃金克重很難精準檢測,代表檢測證書也有水分。上述業內人士提到,想要精準克重需要做破壞性檢測,用硝酸把金銀分離才能測出來,但飾品就作廢了,這也給了商家“虛標”金重的機會。
為規范市場秩序,去年10月23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出臺關于規范鍍金銀首飾生產、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對“標簽標識”“檢測證書”等方面做出提醒。
當前,在各國央行搶購、地緣政治等因素推動下,黃金的避險屬性被不斷強化。3月20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四大行投資金條價格均已突破710元/克。面對不斷攀升的金價,投資者既擔心高位接盤風險,又害怕錯失“上車”機會。
如今,有關黃金走勢的預測觀點諸多。但無論走勢如何,歷史高位背后都可能暗藏風險。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更應在風險中保持理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豹變,作者:高宇哲,編輯:劉楊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6266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