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就在本月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辦前夕,《綜藝》和《娛樂周刊》采訪了幾位匿名的投票者,其中有人不約而同抱怨最佳影片的入圍作品過于冗長,實在叫人難以消受。其中一人表示,“我花了五天才看完《粗野派》”;還有人談到:“第一部《沙丘》我就沒看完,所以不想再花上三個小時看這另外一部。”
以片長來排序,215分鐘的《粗野派》和167分鐘的《沙丘2》分居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十部提名作品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剩余的八部影片其實也不短,十部影片的平均片長為138.8分鐘,超過了兩個小時。
《粗野派》長達215分鐘,超過三個小時
遙想上世紀8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平均時長在100分鐘-120分鐘;到了上世紀90年代,拉長到110分鐘-130分鐘;進入2000年之后,則進一步拉長到120分鐘-150分鐘。
電影越拍越長也并非好萊塢獨有的現象,國內的電影也是不遑多讓。今年春節檔包括《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蛟龍行動》《熊出沒·重啟未來》在內的六部影片的平均時長達到137分鐘,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影片平均時長的最長紀錄。
《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
那么,電影時長的加劇究竟會對票房造成何種影響?美國電影圈的資深媒體人湯姆·布魯格曼(Tom Brueggemann)日前發文指出,此種現象只會令如今疲軟的電影市場更舉步維艱,乃至陷入惡性循環。布魯格曼干過電影發行,也做過記者,更長年在影視門戶網站“獨立在線”(IndieWire)上撰寫票房分析的專文。今年開年后,不幸遭遇裁員的他轉型成為自媒體創作者,繼續輸出其對于好萊塢電影的行業及市場觀察。
布魯格曼指出,北美電影市場疲軟的背后,除了所謂新片供應短缺;流媒體發達,導致新片的放映窗口期越來越短等明顯因素之外,電影片長的加劇也是一個隱性但不容忽視的問題。現在的電影片長,超過兩小時已成家常便飯;再加上來回影院、映前映后的零碎時間都算進去,為看一部電影而搭進去三個小時可謂司空見慣。
曾經,不少美國家庭習慣在周末晚餐后加看一場電影,但因為上述原因已變得難以為繼。不少人索性選擇在家看電視上的流媒體作品,反正遙控器在手,可以自由掌控何時停止,哪怕當天沒看完,第二天接著再看也沒問題。
《沙丘2》片長167分鐘,超過2小時,近三小時了
電影越拍越長確是大勢所趨,未來也很難改變。然而,除了影片本身之外,現在的觀眾還必須在正片開始之前,忍受一大串廣告和預告片的放映,這就導致不得不在影院內耗費更多的時間。今年2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議員馬丁·魯尼(Martin Looney)提議立法,希望能強制影院事先標明正片開始的具體時間,以免根本不想看廣告和預告片的觀眾,白白坐在位置上浪費20多分鐘甚至是半小時的時間。
差不多同一時間,印度班加羅爾一位名叫Abhishek的律師,因為2023年12月26日在當地PVR INOX連鎖院線觀看電影《馬內克肖爾元帥》時,先被強迫看了25分鐘的廣告和預告片而將影院告上了消委會仲裁法庭,理由是買票時被告知影片會在4點05分開始,6點半結束,結果卻因為上述原因,影片拖到7點才放映完畢。律師認為,此舉涉嫌欺詐,也影響了他的工作計劃安排。最終,法庭判決影院敗訴,需要賠償原告兩萬盧比,約合1700元人民幣。
不過,正如湯姆·布魯格曼所指出的,飽受流媒體沖擊、客源流失的影院行業通過放映這些廣告和預告片,都會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所以這種做法恐怕未來也不會改變。美國曾有過一家名為Arclight的連鎖院線,主打的就是以無貼片廣告來吸引客群,放映的預告片也比同行要少很多。但Arclight在疫情期間不幸倒閉。這么說來,影院方面改革難度很大,那就只能逼著討厭去影院看電影越來越費時間的觀眾們,選擇遠離影院了。
另外,現代人對于手機的癡迷,早已不是十幾、二十年前的情況所能比擬的。不少人幾分鐘或是十幾分鐘不看一次手機就會覺得難以忍受,渾身不自在。這從兩個角度產生同一個副作用:一種是討厭影院里有人亮屏看手機的觀眾,他們選擇少去影院,少在觀影時受干擾;一種是忍不住要看手機的人,省得癮頭上來還要自我約束,索性也少去影院了。
以上這些情況,乍一看可能有些瑣碎,不像是能影響到好萊塢票房幾億美元上下起伏的關鍵因素,但也不可否認,這些都屬于現代人觀影行為潛移默化產生變化的一部分,而決定電影票房高低的最直接力量當然就是人的因素。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