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史蒂夫·戴安斯結束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帶著“談判未果”的標簽返回華盛頓。然而,他前腳剛走,中方便打響了反制第一槍!到底發生了什么?
戴安斯訪華:一場精心設計的“甩鍋大戲”
戴安斯此行被美方包裝為“緩和貿易摩擦的破冰之旅”,但實際卻是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的延續。在與中國副外長馬朝旭的會晤中,戴安斯拋出兩大議題:一是所謂“中美貿易逆差高達9184億美元”,要求中國單方面讓步以平衡美國利益;二是將芬太尼問題與關稅制裁強行掛鉤,聲稱“中國管控不力導致美國阿片類藥物泛濫”,若不解決則加稅不停。
這種“甩鍋式談判”早有預兆。自2025年初特朗普重啟對華關稅戰以來,美國已對中國商品加征總計20%的關稅,試圖通過“經濟民族主義”挽救制造業空心化。然而,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其過度依賴消費的經濟結構,而非中國“不公平競爭”。數據顯示,美國儲蓄率長期低于5%,而中國對美出口中近60%為跨國公司生產的商品,利潤大頭仍流向美國資本。戴安斯的指控,不過是掩蓋美國自身結構性矛盾的遮羞布罷了。
更諷刺的是,芬太尼問題早已被中方“封堵”。2019年,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全面管制的國家,走私案件驟降70%以上。美國芬太尼泛濫的真正元兇是其松散的醫藥監管和墨西哥販毒網絡的滲透,而非中國出口。戴安斯將此作為談判籌碼,無異于將國內治理失敗轉嫁中國。
中方反制:法律鐵幕與戰略定力
面對美方“既要打壓又要談判”的雙標邏輯,中方選擇以法治化手段反擊。3月24日,《反外國制裁法》實施細則公布,明確授權對參與對華制裁的外國實體和個人實施資產凍結、投資限制、出口禁令等反制措施,并首次將“不執行反制令”的中外主體納入追責范圍。這一法規被彭博社稱為“顛覆美國制裁霸權的終極武器”——若美方再對華為、中興等企業發難,中方可依法凍結蘋果在華供應鏈或限制高通芯片出口,直接掐住美企命脈。
中方的反制絕非孤立行動。在戴安斯訪華同期,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27家美企高管集體“用腳投票”,禮來、高通、蘋果等巨頭宣布擴大在華投資,博通CEO陳福陽更直言“自由貿易不可逆”。資本的選擇已清晰表明:美國關稅大棒砸向的不僅是中方,更是本國企業的全球利益。
貿易戰的“回旋鏢效應”:美國自食苦果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武器”正加速反噬美國經濟。美聯儲最新報告指出,加征關稅導致美國通脹率攀升至5.8%,CPI指數連續12個月超預期,摩根大通已將美國經濟衰退概率上調至45%。而中國針對性反制措施更是直擊特朗普票倉——對美農產品加征10%-15%關稅后,美國農民收入縮水20%,中西部農業州怨聲載道。
與此同時,中國正以“替代戰略”瓦解美國圍堵。中歐班列2025年開行量突破1.7萬列,北極航線貨運量激增40%,尼加拉瓜運河項目重啟談判,這些舉措正在構建“去美國化”的全球物流網絡。美國若執意升級“港口戰”,試圖通過控制巴拿馬運河加征150萬美元“過路費”,中國完全有能力以多元通道反制,讓美方“卡脖子”淪為笑談。
中美博弈:從“貿易戰”到“規則戰”
戴安斯訪華的失敗,標志著中美博弈進入“規則重構”深水區。美方企圖以“芬太尼污名化”“關稅捆綁”等單邊手段逼迫中國妥協,但中方以《反外國制裁法》為核心的法律工具箱,正在重塑國際經貿規則。這部法律不僅是中國反制的“盾牌”,更成為發展中國家對抗霸權的范本——俄羅斯、伊朗等國已表示將效仿,聯合反擊美國“長臂管轄”。
美國的困境在于,其既無法承受與中國全面脫鉤的代價,又不愿放棄霸權思維。戴安斯回國后,特朗普團隊陷入兩難:若繼續加稅,恐引發中方對蘋果、波音等巨頭的精準打擊;若退縮,則面臨國內強硬派的抨擊,被指責對中國 “軟弱”,政治信譽嚴重受損。畢竟特朗普此前大肆宣揚對華強硬政策,若輕易服軟,就會被對手抓住把柄,在未來的選舉中失去支持。
當特朗普還在算計怎么“讓美國再次偉大”,中國已用麒麟芯、量子芯、反制裁法筑起新時代的長城。正是應了那句話:談,我們大門敞開;打,我們奉陪到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