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古灶
祖廟雕刻
醒獅表演
祖廟
第一眼的佛山是榕樹滿街、粉色紫荊花盛開的溫潤小城,正可謂“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祖廟于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祖廟古建筑群、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展覽館、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等。這里的雕刻藝術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嶺南文化的精神載體。從屋脊的恢宏陶塑到梁間的精妙木雕,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信仰的力量。
游覽祖廟時,不妨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些“會說話的藝術”,感受傳統工藝與民俗文化的永恒魅力。
■胡楊文/攝
今年春節一家人從南昌去佛山旅行。大年三十九點多從南昌西站乘高鐵出發,4個多小時就到了廣州,馬不停蹄換城鐵一個小時后抵達佛山。不得不贊嘆大灣區交通的便利,如今“廣佛同城”不僅僅是地鐵互通,還打破了兩市行政壁壘,區域一體化建設,促進廣佛兩地經濟文化交流。
第一眼的佛山是榕樹滿街、粉色紫荊花盛開的溫潤小城,正可謂“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禪韻悠悠話佛山,古風新韻嶺南天地
我是一個愛旅行卻不怎么喜歡提前做攻略的人,旅途中所有的遇見都可謂意外之喜。比如到佛山發朋友圈地址顯示為“佛山市禪城區祖廟”,這幾個詞疊加在一起,怎么看都是驚喜。
原來佛山古稱“季華鄉”。據地方典籍記載,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罽賓國(今克什米爾)的僧人達毗耶舍尊者來到塔坡崗(今塔坡街)結茅講經。唐貞觀二年(628年),附近居民在塔坡崗上掘得銅佛三尊及石碑,碑上有石刻對聯“勝地驟開,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蓮花極頂,五百年后,說法起何人”,橫額“塔坡寺佛”。后來人們重建塔坡寺供奉三尊銅佛,并立“佛山”石榜,從此“季華鄉”改名為“佛山”。佛山與禪宗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唐代禪師南泉普照就留下了許多名言和故事,“禪城”由此得名。
入住的酒店就在祖廟附近,放下行李我們就去了融合古風與新韻的“嶺南天地”。密密匝匝榕樹掩映下充滿嶺南風情的鑊耳屋出現在眼前。有句話叫“無鑊耳,不嶺南”,這鑊耳說的就是嶺南建筑屋脊上高高的山墻頂,像一個個駝峰,線條柔美,收放自如。嶺南地區多屬亞熱帶,夏季炎熱多雨,坡頂滿足了排水以及建筑群防火的需求。
“嶺南天地”原是距今有900多年祖廟東華里片區,是佛山文物古跡最密集、規模最大、傳統風貌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佛山千年歷史名城和古代商業重鎮的文化記憶。當地政府在保護22幢文物建筑及眾多歷史文化遺跡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保留了大量如鑊耳屋、騎樓、滿洲窗、雕花屋檐、青磚墻、瓦脊等典型嶺南建筑元素。
踩著青石板路,步入龍塘詩社,這是清代文人雅集之處,現為文化展示空間,定期舉辦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漫步窄窄的街巷,粉紅色細紋交織的長圓形燈籠在灰色磚瓦中招搖,一個個絕無雷同的特色小店與你擦肩而過。在一家文創小店里我買了半個手掌大、紫檀木雕刻的“知了”書簽,像一扇精美至極的雕窗,還散發著迷人的木香。舉著它,耳邊就響起今年春晚王菲唱紅的那首歌《世界贈予我的》:“世界贈予我蟲鳴,也贈予我雷霆……”
在一個叫“柏年堂”的古法甜品店里,漂亮精干的老板娘向我們展示一口大缸里正在熬制的古法老陳皮龜苓膏,這家“祖鋪”還售賣古法陳皮雙皮奶、艾草糊、杏仁糊等。
在龍獅文創館里,看佛山非遺“醒獅”文化元素。佛山獅頭扎作是佛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獅頭扎作早已形成獨特的工藝產業,在最鼎盛時期,禪城有獅頭一條街的商業盛況。獅頭造型主要是三國英雄劉、關、張臉譜和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臉譜。
夜幕降臨,我們來到熱鬧非凡的“曉市集”,各種手工擺件、古風首飾、文創產品應有盡有,各樣傳統小吃、飲品目不暇接,南方的“年味兒”熱辣滾燙、撲面而來。
祖廟:在“露天博物館”賞“會說話的藝術”
大年初一醒來我就去了祖廟。天氣特別晴好,頭頂著綿羊般的祥云,一路紫荊花開。“早鳥”的好處是人不多,后來進門須排隊等候。進入祖廟我的雙眼就不夠用了,且越看越心生歡喜。
祖廟被稱作嶺南建筑“露天博物館”,房檐、屋頂、窗欞落眼處都是應接不暇的雕刻藝術,無論是仙人聚會、瑞獸出沒還是花鳥爭鳴,個個栩栩如生、色彩斑斕、撼動人心。我感覺每一幅作品都會說話,都想跟你隔時空嘮嗑。大年初一,光天化日之下,人來人往中,我居然望而落淚。那一刻感覺一切嘈雜都銷聲,想起《莊子》里的那句話:“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佛山祖廟是供奉道家真武大帝的場所,始建于北宋,多次重修,現在保存的是明清風格。作為嶺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其雕刻藝術堪稱嶺南傳統工藝的巔峰之作,涵蓋了陶塑、木雕、石雕、磚雕和灰塑等多種形式,題材豐富、工藝精湛,生動展現了嶺南文化的藝術特色與民俗內涵。
首先是釉色絢麗的陶雕。祖廟正殿主脊上的陶塑群像高達2米,生動描繪了“姜子牙封神”“八仙賀壽”等場景,人物造型生動、細節刻畫細膩,氣勢恢宏。慶真樓脊飾以“群仙會”為主題,眾仙云集,衣袂飄飄,展現仙凡交融的奇幻意境。這些陶塑裝飾主要由佛山石灣窯燒制,以神話故事、歷史人物、祥禽瑞獸(如龍鳳、麒麟)為主題,歷經百年仍光彩奪目。
木雕集中在靈應祠的梁架、屏風、神龕等處,采用鏤空、浮雕、圓雕等多種技法。其中“金木雕神案”是清光緒年間的作品,雕刻了“李元霸伏龍駒”“薛剛反唐”等歷史故事,人物多達126個,神態各異,活靈活現。
祖廟大殿的石柱雕刻以蓮花、瑞獸、卷草紋為主,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院內石欄板上雕刻著“竹林七賢”“漁樵耕讀”等題材,富有文人意趣。碑廊中的歷代碑刻則記錄了祖廟的歷史變遷,書法與雕刻相得益彰。
磚雕多用于門樓、照壁,題材以花卉、博古紋為主。而灰塑(又稱“灰批”)是嶺南傳統建筑特有的裝飾工藝,祖廟墻檐的灰塑以立體浮雕形式呈現,內容多為山水、花鳥或吉祥圖案,色彩艷麗,經久不褪。
上午10點多祖廟已是人山人海,我沉醉其中,還想著下次來要帶上望遠鏡,仔細端詳每幅珍品。
因為十點半有潮劇演出,我決定從側門出去,填飽肚子再來看戲。出門便是“嶺南天地”商圈,遠遠就看到醒獅表演。
春節來佛山怎能不看“醒獅”?不同于我以往常見的大紅大綠舞獅隊,這群獅子粉嘟嘟的,煞是可愛,尤其是在上午光影斑駁中,更顯浪漫無限且生機勃勃。
佛山醒獅與武術相融合,這與佛山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有關。佛山醒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飛鴻獅藝武術館、佛山祖廟等地都是醒獅文化的重要傳承基地。
匆忙吃了早茶又從側門進入祖廟,大戲已經開始,兩邊有字幕,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臺下是熙熙攘攘看戲的人。
祖廟于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祖廟古建筑群、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展覽館、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等。這里的雕刻藝術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嶺南文化的精神載體。從屋脊的恢宏陶塑到梁間的精妙木雕,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信仰的力量。
游覽祖廟時,不妨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些“會說話的藝術”,感受傳統工藝與民俗文化的永恒魅力。
南風古灶“神榕”續薪火,垂虹公園“先行”畫圓滿
那天我們騎行去南風古灶(又稱“南風灶”)。“石灣陶,景德瓷”,位于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的“南風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也是世界陶瓷活化石級的文化遺產。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距離觀察龍窯結構,窯身斑駁的磚石和窯口堆積的匣缽(陶制容器)訴說著歲月痕跡,窯尾的古榕樹與窯體共生,形成“古灶榕風”的奇景。周邊保留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高廟、林家廳等建筑,青磚鑊耳墻、石板路再現了石灣古鎮的風貌。
印象最深的是那棵古榕樹,據說樹齡約430歲,樹高約21米,胸徑約7米,平均冠幅約16.5米。它猶如一把巨型大傘,保護著灶尾不被雨淋、不被日曬,陪伴古灶經歷了400多個春秋。仿佛它們之間有個約定:只要我窯火不斷,你就要茂盛生長。
參觀完“南風灶”,一家三口打車回到城區,吃了下午茶后分道揚鑣。我隨意游走就遇上了垂虹公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公園里有很多榕樹,形態各異,還有一汪湖水,我擺POSE拍照,突然又看到馬路對面一家文藝范兒十足的小店,走過去,上網一查,居然是佛山最美書店“先行書店”。
此刻的先行書店是靜謐的,年輕的咖啡師在認真做咖啡,兩個女孩在看書,還有人在逗網紅貓“叉燒”。我落座于小軒窗下,眼前是老舊的打字機和縫紉機,窗外是偶爾掠過的行人。寂靜的空間、無限的遐想,那一刻頓覺這偶遇讓佛山之行“圓滿”了。
這次旅行,《旅行的藝術》作者阿蘭·德波頓的那句話一直縈繞我心。“何謂積極生活?首先是踏訪已知環境的熱忱;其次是探測未知環境的勇敢;其三是從自己和環境的斡旋中找到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