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虎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行政處罰公示制圖
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25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公司治理
2025年剛開年,作為中國領先商業銀行之一的光大銀行,違規罰單接踵而至,其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被罰了近2000萬元。而回顧過去的2024年,光大銀行也累計被罰超過了2000萬元。
就在幾天前,黑龍江省大慶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中國光大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受賄案作出一審判決,以受賄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六百萬元;對其受賄所得財物及孰息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虎嗅ESG組,李曉鵬在任時曾在內部搞了個“河南幫”,不只是光大銀行,光大集團里重要崗位都是李曉鵬的人,跟著一起撈錢。另據媒體公開報道,2020年至2023年間,光大系落馬的14名高管中有7名籍貫為河南,含“豫”量極高。
在李曉鵬落馬后,從一系列處罰事實來看,光大銀行的內部管理問題依舊存在。
實際上,如果要問國內哪個行業ESG的表現相對更好,銀行業是不得不提的行業之一。因為得益于政策的先導性與自身在國際視野下的影響力需求,我國銀行ESG整體ESG評級表現優秀,且尾部評級極少。光大銀行在明晟(MSCI)去年底發布的ESG評級結果中也被提升至AA級,實現了評級結果兩年連續提升。
但值得探究的問題是,一邊是頻繁被罰、一邊是評級提升,光大銀行ESG治理背后存在著怎樣的矛盾?
接連被罰,管理存漏洞
今年1月17日,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揚州分行就被揚州金融監管分局罰了60萬元,連帶分行金融部總經理也被罰款6萬元。
緊接著,1月27日光大銀行因11項違法行為被中國人民銀行警告,沒收違法所得201.77033萬元,罰款1677.06009萬元。涉及的違法類型包括但不限于違反賬戶管理規定、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等。
同時,時任法律合規部副總經理兼反洗錢管理中心總經理在內的12名責任人受到監管1萬元到18萬元的罰款,多人同時遭到警告。
當事人名稱違法行為類型罰款金額于某一(時任光大銀行法律合規部副總經理兼反洗錢管理中心總經理)違反賬戶管理規定、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18萬元陳某薇(時任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云繳費事業中心高級業務總監)違反清算管理規定5萬元曾某(時任光大銀行北京分行電子銀行部云繳費產品處副處長)違反清算管理規定5萬元蔡某杰(時任光大銀行數字金融部聯席總經理)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11.1萬元魏某(時任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審批部總經理)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15萬元柴某軍(時任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4.5萬元王某兵(時任光大銀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3.5萬元張某寧(時任光大銀行零售與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3.5萬元王某林(時任光大銀行數字金融部總經理)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4.5萬元郭某(時任光大銀行零售與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1萬元王某(時任光大銀行信息科技部數據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3.5萬元蘇某宇(時任光大銀行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1萬元
到了2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因員工行為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150萬元。同時,多名高管因相關違規行為受到警告、罰款及終身禁業等處分。
圖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
光大銀行被處罰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現象。近年來,光大銀行頻遭監管層大額罰單處罰,成為了金融行業焦點。例如2024年同期開年兩個月內,其罰款同樣超過了900萬元。
在光大銀行發布的《2023年度社會責任(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中,明確將合規運營、隱私和數據安全、公司治理等議題列為對自身和利益相關方均非常重要的議題。的確,對于銀行ESG治理而言,內控制度是銀行穩健經營的基石,但就罰款事實來看,其在合規運營方面存在一定漏洞。
從銀行風險管理的角度上看,貸款“三查”制度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防線,但光大銀行在2024年出現不少因貸款“三查”不到位而被罰款的現象,例如其重慶分行、濟寧分行曾在2024年分別被罰款50萬元、90萬元。這也與其報告中“構建職責明確清晰、流程簡潔高效、監督全面到位的風險內控三道防線體系”相沖突。
從公司治理方面看,光大銀行的ESG報告明確寫有“反腐敗制度建設”:建立領導干部廉政檔案,對任職領導干部開展干部廉政談話及專題警示教育。但在過去幾年的金融反腐浪潮中,光大銀行卻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之一。
原因是光大銀行高層存在較嚴重的腐敗問題,其首先體現在董事長職位的頻繁更迭與腐敗案件的頻發。據公開報道,2023年10月,光大集團原董事長李曉鵬因“違規借用管理和服務對象錢款、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利用職權為親屬經營活動謀利”,“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長期以權謀私”等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被“雙開”。
中國光大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也在任職光大集團期間涉嫌嚴重違紀違法,2024年12月10日,唐雙寧因貪污、受賄案一審宣判,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130萬元。
兩任董事長因貪腐被查,且時間跨度長達15年,暴露了這家股份制大行在內控制度建設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除了董事長以外,光大銀行高管團隊在近三年也有不少人因貪腐落馬,包括光大銀行前副行長張華宇、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監張博、光大控股前行政總裁陳爽等。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銀行曾在2023年5月被有關部門裁定廈門分行履行反詐主體責任不到位,還在2024年1月被曝出無錫分行員工存在業內涉刑案件,反映出其在“G(公司治理)”方面還有可優化的空間。
虎嗅ESG組梳理光大銀行人事變動歷史發現,其行長一職經歷了“五年五換”。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虎嗅ESG組,優秀人才在光大工作時間較短,多在任職高管兩三年后升任調離,使得戰略不容易落地,這也為其公司治理的可持續性帶來了挑戰。
減碳效應明顯,
消費者保護欠缺
減碳是中國銀行業ESG治理關注的重點,原因是除了各家銀行自身能做好減碳外,還能通過綠色信貸支持減碳項目運營。
從“E(環境)”層面分析,從光大銀行發布的《2023年度社會責任(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來看,其碳排放總量(范圍一+范圍二)為51403噸二氧化碳,比2022年下降15.72%,碳排放總量相較國內其他股份制銀行處于領先地位。
以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來看,光大銀行為1.08噸/人,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分別為2.29噸/人、4.25噸/人、3.8噸/人。
圖源: 光大銀行《2023年度社會責任(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
而在綠色信貸方面,2023年該行綠色貸款余額3137.6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7.44%,2022年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也近六成。而通過查詢光大銀行2024年半年報發現,其綠色貸款余額4,034.05億元,相比2023年末增長28.57%至896.43億元。數據說明光大銀行的確在努力推進“綠色金融”建設,這一點值得肯定,可能也是其ESG評級躍升的原因之一。
但在“S(社會)”層面,光大銀行在消費者保護方面做得還不夠。一方面在維權平臺“黑貓投訴”上,光大銀行累計投訴量已超1萬例,近30天內投訴量達236起。投訴對象多指向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投訴問題涉及亂收費、暴力催收等等。
圖源:黑貓投訴
另一方面,光大銀行年報也凸顯出消費者投訴呈快速增長趨勢。光大銀行在2023年報中披露,年內共受理消費者投訴414109筆,投訴總量排名前三的地區為北京市、廣東省、河南省。
到了2024年半年報中,受理消費投訴披露為313526筆,投訴總量排名前三的地區為北京市、廣東省和福建省,僅半年時間投訴量便達到前一年的75%,足以說明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5月,光大銀行曾因投訴處理內部控制不嚴行為被罰款20萬元。
在光大銀行ESG報告中曾提到,始終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客戶服務等工作質效,但從一系列數據及事實來看,光大銀行在消費者保護層面仍需努力。
業績承壓,逾期貸款增長較快
虎嗅ESG組認為,之所以強調企業需要做好ESG,是因為ESG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以商業銀行為例,對顧客、員工利益訴求的重視能夠使其在存貸兩端贏得更多信任,獲取競爭優勢,從而實現更好的財務績效表現。而商業銀行對于ESG的投入與重視,又會使其獲得良好的品牌效應,進一步強化競爭優勢。
反之,若公司對于ESG治理缺乏全面重視,那么則可能導致業績與口碑的螺旋下滑。
從光大銀行營業收入來看,其2024年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1024億元,同比2023年下滑8.76%;凈利潤為384億元,同比增長1.92%。
虎嗅妙投研究員劉國輝認為,在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光大銀行利潤增長更多是靠減少計提減值準備來實現,并非通過經營向好實現。
在決定銀行經營績效的關鍵指標凈息差上,2019年-2023年凈息差分別為2.31%、2.29%、2.16%、2.01%、1.74%,2024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探至1.54%。
而在資產質量方面,光大銀行2019-2023年不良率分別為1.56%、1.38%、1.25%、1.25%、1.25%,近三年下降不明顯,但與位于前列的招行、興業、中信相比略高,反映出光大銀行的風控能力一般,或客群質量較為一般,較優秀銀行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光大銀行在逾期貸款方面增長較快,據半年報顯示逾期貸款上半年同比增長16.43%至858.24億。其中,3個月以內的短期逾期規模增長較快,從2023年318.61億至2024年上半年的417.93億,增幅達31.17%,反映出資產質量可能有惡化跡象。
撥備覆蓋率方面,光大銀行2020-2023年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82.71%、187.02%、187.93%、181.27%,2024年中進一步降至172.45%。據安永數據顯示,2023年上市銀行加權平均撥備覆蓋率為240.10%。
劉國輝指出,光大的撥備覆蓋率與優秀銀行相比相去甚遠,如招行撥備覆蓋率2023年達到437.70%,這意味著光大后續通過減少撥備計提來增加利潤的空間比較有限,制約了利潤增長空間。
回溯歷史,作為中國最早推進國際化戰略的股份制銀行之一,光大銀行曾在多個領域實現行業領先。但如今不僅在業績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局,在公司治理端也面臨著合規亂象。
在經歷反腐風波、高管更換等一系列重大變動后,光大銀行亟待加強企業治理能力,否則其風險敞口可能進一步暴露,加劇市場對其長期穩健性的擔憂。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57215.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