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 15 歲的欣欣(化名),已經輟學長達一年半之久。在這段時光里,她的生活作息完全紊亂,每天都要熬到凌晨時分才緩緩入睡,然后一直睡到下午才慵懶地起床。她將自己沉浸在刷短視頻的虛擬世界中,甚至通過自殘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宣泄內心的痛苦,更有甚者,她還曾產生過輕生的可怕念頭。
她的父母原本以為,孩子不學習就沒有了壓力,自然會過得開心快樂,卻未曾料到,自己的孩子早已深陷抑郁的無盡深淵,無法自拔。一直到有一天,欣欣走進了浙江醫院的“厭學門診”,才終于向父母吐露了那句讓他們瞬間淚崩的話語:“我想回學校?!?/p>
對此,專家的看法可謂一針見血:“厭學絕不是所謂的叛逆行為,而是孩子在向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在孩子堅決拒絕上學之前,他們的內心其實早已歷經了無數次的掙扎與煎熬?!?/p>
厭學,在逃避的背后,是孩子的心理在“流血”。難道你真的以為孩子只是單純地貪玩嗎?浙江醫院精神科主任吳萬振明確指出:“厭學實際上是焦慮、恐懼、抑郁等多種負面情緒的‘綜合體’!”
孩子們選擇逃避負面情緒,以至于一到學校就會出現胸悶、手抖、冒冷汗等一系列身體不適的癥狀;他們抗拒社交帶來的壓力,內心充滿了對同學嘲笑和老師批評的恐懼;家庭關系的失衡,頻繁的爭吵、冷漠的氛圍,讓孩子只能用“躺平”的方式來對抗孤獨;而沉迷于虛擬世界所帶來的快感,游戲、短視頻等,已然成為了他們應對痛苦現實的“止痛藥”。正如有人所說:“手機不是原罪,冷漠才是毒藥;游戲不是敵人,孤獨才是牢籠?!?/p>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有個孩子因為在學校遭受了同學的霸凌,回家后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內心的恐懼和焦慮不斷累積,最終導致他對學校產生了極度的抗拒。還有的孩子,由于長期生活在父母爭吵不休的家庭環境中,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愛,從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安慰,逐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要解決厭學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學校應當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社會也應當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幫助孩子們走出困境,重新找回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
專家鄭重警告:倘若孩子持續 1 個月拒絕上學,那么請務必立刻帶其就醫!因為拖延的時間越久,孩子所遭受的心理創傷就越難以愈合,甚至可能會留下終身難以磨滅的陰影。
破局之道在于兩步拯救“厭學少年”。第一步是逼出家門,果斷斬斷“頹廢鏈”。要知道,孩子長時間躺平在家,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會導致肥胖、網癮的形成以及社交能力的退化!哪怕只是讓孩子去公園散散步、到便利店打打工,都能夠促使他們接觸到現實世界,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就像曾經有個案例,一個孩子長期宅在家中,幾乎與外界隔絕,后來在家長的強制要求下,每天去公園晨跑,漸漸地結識了一些新朋友,心態也變得積極向上起來。
第二步是從小事做起,激活“生命力”。洗碗、澆花、喂寵物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實際上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能夠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的成就感。正如教育家[學者姓名]所說:“動力不是靠吼叫就能產生的,而是通過實際的行動‘做’出來的!”
“所有拒學的案例,其實都能夠從家庭中找到裂痕?!焙芏鄷r候,父母對孩子采取高壓政策,將成績至上奉為唯一準則,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與孩子溝通時充滿暴力,指責遠遠多于傾聽,習慣于用命令來代替理解;還有過度保護的情況,替孩子解決一切問題,無情地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試錯權?!凹冶緫皇浅錆M硝煙的戰場,而是為孩子補充能量的充電站;愛也不該是強硬的控制,而是堅實的托底?!?/p>
“要治療孩子,首先要治療家長!父母的覺醒,才是孩子走向康復的起點。”厭學并非是無法治愈的絕癥,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陣痛。我們應當少一句指責,多一份傾聽;少一點控制,多一寸空間。
例如,有一對父母,在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后,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一味地追求成績,而是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最終幫助孩子重新找回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只有我們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才能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重新綻放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