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資料來源:1、《李德生回憶錄》、2、《軍事思考錄》3、《功勛卓著名垂千古——李德生》
1974年底的一天,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央政治局委員紀登奎二位同志,找到了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德生,有重要事情與他談。李先念和李德生雖然都出自紅四方面軍,但李先念在軍事生涯早期的職務要比李德生高太多了,算是對方的老首長。建國后身居高位、又有四方面軍背景的高級干部,德高望重的徐帥是一個,接下來可能就要數李先念了。而李德生進京之后,也經常向李先念虛心請教。
不過這一次,李先念對李德生的“教導”,很不尋常,竟然表示希望他“辭去在中央的領導職務”。紀登奎也在場,但他沒講什么,主要由李先念來跟李德生溝通。當時李先念是副總理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屬于副國級干部;而李德生因為此前幾年的連續提拔,已經是政治局常委、正國級領導人了。像這樣的職務關系,即便曾經是對方的老領導,李先念講話也應該會十分慎重,怎么突然談到這樣忌諱的話題呢?
要知道一年多以前,組織十分器重李德生,決定讓他出任中央副主席。當時李德生不敢接受這個任命,論革命資歷和黨內履歷,比他突出的大有人在。李德生1955年9月全軍授銜時,只是開國少將;在他之前,還沒有開國少將出任中央副主席的先例。況且李德生是在六十年代后期才得到重用、來到北京的,他認為自己如“坐火箭”般獲得升遷,是不踏實、不穩妥的。
有意思的是,1973年李德生為了不當這個副主席,第一個想到了老首長李先念,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在毛主席等領導人面前說上幾句話,爭取能“收回成命”。當時李先念聽了李德生的想法后,忍不住連連搖頭,覺得他在政治上確實還比較稚嫩、需要磨煉。李先念語重心長地勸道:你以為這樣的任命,是隨便定下的?你應該好好考慮接下來怎么勝任工作,而不是設法改變中央首長的決定!
李先念的話,在李德生心里的分量還是很重的,既然老首長都讓自己努力接下重擔,他也不好繼續堅持己見了。就這樣,李德生聽勸,在這一年出任了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職務級別甚至壓過了李先念。可為什么才過了一年多時間,曾經要求自己“必須上任”的老首長,卻突然改了主意,說希望自己主動辭職呢?李德生頓時感到云里霧里,不知道怎么回復了。
這個時候李德生的個人處境,說實話不算太好,壓力非常大;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想到李先念一見面,就請他主動辭職,因此大家都沉默了,氣氛有些尷尬。李先念也知道李德生的疑惑,于是在沉默半晌后,他又繼續補充道:德生,其實要你先辭去一些職務,是主席的建議。
換句話說,李先念不會主動請李德生辭職,那也不符合規矩。他跟紀登奎是受到了領導的委托,來轉達這個意思的。聽完這句解釋,李德生先是愣了一下,隨即便懂得了偉人的良苦用心。此前幾年中央多次提拔李德生,他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中央領導中最看好他的,正是毛主席。
李德生很堅定地看著李先念,回答說:老首長,我明白了,我聽毛主席的話,堅決服從!就在這次談話后不久,李德生在1975年1月正式向中央遞交了辭呈,主動辭去各項領導職務。毛主席看過辭職報告后,只同意免去李德生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的職務,仍然讓他擔任沈陽軍區司令員,并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員席位。李德生從正國級干部變成了副國級,但仍然是大軍區負責人,手上的軍權很重,可見毛主席像之前一樣信任他。
這樣的職務變動,確實事出有因,還是要從李德生建國之后的經歷說起。其實毛主席,原本對李德生沒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四大野戰軍名將太多了,主席不可能對每個將軍都熟悉。1951年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時任12軍副軍長的李德勝戰績突出,那是他真正意義上的成名之戰,偉人也記下了這個名字。
但開國少將有一千多位,李德生只是其中之一。五十年代的李德生,還沒有獲得單獨見毛主席的機會。有資料說毛主席是因為在一次會議上,聽到了“李德生”三個字,才對將軍產生興趣的。倒確實是有這樣一件事,但并非李德生獲得提拔的原因,毛主席用人歷來都是有深層考量的,不可能如此隨意。
解放戰爭中,我軍在延安總部的兵力比較薄弱,野戰部隊都放在重要戰區打仗。蔣某人在1947年針對這個弱點,命令胡宗南集團發動重點進攻,目標就是延安。中央在危險面前,選擇在敵軍大股部隊到來前主動轉移,毛主席等中央首長為了安全都改了化名。
其中主席的化名是“李德勝”:一來是“有德者勝”的意思;再來是一個諧音:離開延安者得勝利。這個名字寓意非常吉利,后來果真得到了印證,此后兩年人民軍隊節節取勝,國民黨軍則喪師失地。49年老蔣敗逃臺灣,新中國最終建立了。
毛主席在1968年八屆十二中全會期間,跟李德生進行了一次對話,戲稱兩人都叫“李德勝”(諧音),便是這個典故的由來。此后不久,主席便欽點12軍軍長李德生離開駐地安徽(當時兼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到北京工作,將他逐步提升為北京軍區司令員、全軍總政治部主任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的提拔速度,應該說是非常快的,在軍隊高級干部中罕有人及。而毛主席如此看好李德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李德生的品德和工作能力,都很過硬。毛主席與李德生幾次交流后,認為李德生性情憨厚穩重,對黨忠誠。李德生在形勢變化下,沒有跟兩個“集團”中的任何一個有勾連,這是毛主席十分放心的。可僅僅穩重老實還不夠,經過戰火歷練的將軍們,也大多對組織非常忠誠。光老實不行,關鍵得有真本事。而李德生恰恰德才兼備,不光能帶兵,地方工作也做得好。
六十年代后期,因為路線和環境變化,各地掀起武斗,造成許多不受控的局面,各行各業損失很大。李德生在1967-1968年間,作為省革委會主任成功維護住了安徽的穩定,沒有出現過火情況,這是很多省份辦不到的。
毛主席感到好奇,問李德生用了什么辦法,取得這么好的局面?李德生如實答復,自己充分利用了“輿論機器”,要大力宣傳政策、跟干部群眾講明武斗的危害,讓正確的觀念在人們的意識里扎根,有敬畏之心,這樣就不會有多少人盲目跟風、做錯事情了。
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毛主席認同李德生的方法和能力,因為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一直是我們的強項,但很多地方的領導干部都忘記了,李德生卻做得很好,是軍隊干部參與地方管理的良好典型,毛主席很高興。
這說明李德生不僅為人正直敦厚,還懂得思考變通、并且能夠在基層扎實推進下去,具備這些素質是非常難得的。1968年毛主席就有了決定,要把李德生調來首都北京,發揮更大的作用。結果他只用五年時間,從正軍級的12軍軍長,一步步做到了正國級的政治局常委。
第二是李德生年富力強。李德生是1916年出生的,69年召開中共九大時,毛主席又特意問了李德生的年齡,李德生答復:53歲。毛主席對此很滿意,建國之后許多元勛人物逐漸老去,在世的也大多身體不好,是到了發展和啟用第二梯隊的時候了。
李德生正是精力充沛、能干事的時候,毛主席非常看好這樣的后起之秀。除了李德生外,偉人在那段時間還重點啟用了華國鋒、紀登奎等一批干部,都逐步進入中央擔任要職。主席未雨綢繆,很注重培養人才。
第三是出身特點有優勢。李德生來自紅四方面軍、八路軍129師和二野部隊體系,沒有中央紅軍和四野背景。按說這也不算優勢,但結合六、七十年代的中央干部人員構成,特別是有實權的軍委辦事組里面,四野將領占了絕大多數,難免有人搞小團體、拉幫結派,往大了看是要危害團結穩定的。毛主席歷來反感“山頭主義”,在軍隊層面他專門重用了李德生、謝富治等人,就是要“稀釋”一下有關方面的四野含量,逐步消滅山頭現象。
李德生在北京工作期間,毛主席很關注他的表現,對他的好印象沒有絲毫變化,直到后來他離開北京時也是這樣。李德生因為兼職過多,怕耽誤重要工作,曾向毛主席提出免兼北京軍區司令員一職,但偉人不同意,堅持讓李德生能者多勞,所以他的黨政軍職務都很高。
其實這里面還存在另一層意思:北京軍區可以說是最核心的大軍區了,拱衛京畿的職責,當然不會輕易落到一名將軍的頭上,這足見主席對李德生用人不疑,充分信任。不過1973年底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陳錫聯同志和李德生互換了位置,李德生被派去沈陽軍區,這屬于平調。
如前文所述,毛主席這時候并不想動李德生,把他放在北京,主席放心。這一年各軍區搞一把手對調,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九一三事件”、以及此后體現出的一些不利影響,有不少軍隊將領受牽連,主席認為一個干部執掌一方時間太久,弊端是明顯的,滋生出的問題比較多。
既然其他大軍區司令員都調動,在李德生這里也不好搞特殊。毛主席單獨對李德生說:這次對調,你是“陪綁”的喲。換句話說,本來沒什么必要調整李德生的位置,但需要他做出表率,并且沈陽軍區也非常重要。主席跟李德生談話,一來是消除顧慮,二是勉勵他繼續好好干,把沈陽軍區管好。李德生沒有二話,當即表示服從安排,請毛主席放心。
有一個細節不得不提,就是毛主席在有意保護李德生:一個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適合調離北京嗎?其實在工作上是有些沖突的,以后開會都不方便,意味著李德生經常需要來回奔波。但去了沈陽,李德生身邊的政治環境,就會寬松很多。
自從“九一三”發生后,一個團伙徹底倒臺了,另一個團伙客觀上就會得勢,開始肆無忌憚地把矛頭對準“本體系”以外的人,李德生為此經常受到莫名其妙的擠兌。毛主席愛惜李德生,認為他不擅長鉆營政治,留在這里只剩挨欺負了,還不如把軍事人才解放出來,到沈陽軍區做軍人的本職工作,專心帶兵。
毛主席的本意很好,但那些人還是沒有放過李德生。1974年李德生因為莫須有的問題,被故意揪住不放,多次遭到針對和批評,甚至牽連到了周總理和葉劍英元帥。李德生不得不公開做檢討,內心十分憋屈。但為了照顧大局,敦厚的李德生從來沒有抱怨,還是隱忍了下來。
李德生處境極為艱難,這便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洞若觀火的毛主席,為了減輕李德生的心理負擔,同時進一步保護他,安排李先念等人找李德生談話,讓他主動辭去一些職務,避免樹大招風。
所以李德生一聽是毛主席的意思,馬上就理解了。李德生想起前一年調他到沈陽軍區前,偉人對自己說的話,跟這一次其實是異曲同工。隨后他非常認真地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主動承認自己來京工作后不擅長、不堅決的地方,感到有負主席的重托,十分慚愧。同時他請求辭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副主席職務。
毛主席雖然批準了這份辭呈,但依然保留李德生政治局委員的身份。這樣一來,他仍然是副國級干部,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之一,確保了李德生的政治地位。在當時的各大軍區司令員中,掛著副國級職務的很少,除了李德生外僅有許世友、陳錫聯等少數幾位威名赫赫的老將軍。毛主席生命的最后幾年里,是打心眼里喜歡、信賴李德生的。
由于毛主席的青睞,李德生在七十年代達到了自己的軍政生涯巔峰;又因為毛主席的照顧,身居高位的李德生能夠全身而退。75年辭去中央領導職務后,遠離了政治旋渦,他再未遇到大的波瀾,后來還出任國防大學任政委、黨委書記,88年獲得了解放軍上將軍銜。
1976年9月毛主席溘然長逝,李德生悲痛不已、以淚洗面。他之前在北京的那幾年,主席在一次聊天時說:李德生身體壯實、心態也好,有希望活到100歲!而李德生也確實非常長壽,2011年5月將軍因病辭世,享年96歲。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