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網絡安全產業聯盟(CCIA)發布的重磅報告《美情報機構針對全球移動智能終端實施的監聽竊密活動》,撕開了美國情報機構以“網絡安全”之名行全球監控之實的遮羞布。
報告揭示,從SIM卡到操作系統、從普通民眾到國家元首,美國正以“無差別攻擊”模式,將全球數十億手機用戶納入其情報網絡,構建起一張覆蓋移動產業全生態的竊密巨網。
01
從SIM卡漏洞到“零點擊”攻擊
報告披露,美國情報機構通過攻擊SIM卡廠商、植入操作系統漏洞、利用APP漏洞及商業間諜軟件等手段,對全球移動終端實施系統性滲透。
其中,“零點擊”攻擊技術尤為隱蔽——無需用戶任何操作,僅通過漏洞利用即可遠程植入木馬,使iOS系統的iMessage等即時通訊工具淪為竊密通道。卡巴斯基實驗室的數據顯示,此類攻擊已成功滲透多國政要及商界高管的手機設備。
更令人震驚的是,美國情報機構甚至入侵SIM卡制造商,竊取加密密鑰以破解通訊數據,并通過控制運營商網絡設備構建“量子系統”,在用戶上網時植入惡意流量。這種從供應鏈到終端的“前置攻擊”模式,使得其竊密行為跨越品牌與系統限制,形成“無死角”監控能力。
02
竊密與供應鏈操控并行
報告特別強調,美國情報機構的攻擊目標不分價值高低。
全球78%的10歲以上人口擁有手機,95%地區覆蓋3G以上移動寬帶,這種高度普及性使智能手機成為“完美攻擊載體”。無論是法國、巴基斯坦政要的通訊記錄,還是普通民眾的位置信息、設備數據,均被納入其竊密范圍。
更令人警惕的是,美國通過“怒角”計劃與“五眼聯盟”合作,針對中國主流手機瀏覽器等應用,二次獲取用戶電話號碼、SIM卡號等敏感信息,形成“數據收割-分析-再攻擊”的閉環。
美國憑借其在信息技術和供應鏈上游的壟斷地位,將監聽能力植入全球移動產業生態。
報告披露,美情報機構通過施壓或秘密合作,迫使芯片制造商、通信設備商在其產品中預設后門;甚至利用“合法攔截”名義,強制運營商開放用戶數據訪問權限。如某國際品牌手機的固件更新包被植入間諜模塊,用戶一旦聯網即觸發數據回傳。
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供應鏈污染,使得全球用戶幾乎無法通過個體防護完全規避風險。
03
雙重標準與政治操弄
美方一邊自詡“網絡安全衛士”,一邊濫用技術壟斷地位實施攻擊。此類行徑與其長期推行的“棱鏡計劃”一脈相承——2007年啟動的該計劃曾通過谷歌、臉書等公司大規模監聽全球用戶,連盟友也未能幸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5日回應中強調,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利用全球供應鏈實施惡意網絡活動,并呼吁國際社會共同抵制這種霸權行徑。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反思對美國技術的依賴,轉而推動自主可控的AI基礎設施與網絡安全體系。
04
點評
數字時代的“暗戰”與文明底線
從“棱鏡門”到“鷹鷲計劃”,美國情報機構不斷升級的監聽手段,折射出數字時代霸權邏輯的野蠻擴張。
當技術淪為全球監控的工具,人類文明面臨的不僅是隱私危機,更是對基本權利與國際秩序的踐踏。唯有打破技術壟斷、重構規則體系,才能為全球網民筑起真正的“數字防火墻”。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審核|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