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青海訊(記者 保積來)3月25日,青海民族大學社會學學院與青海久悅慈善協會舉行"慈善事業與社會工作協同育人"專項論壇,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校外實踐基地,標志著青海省"理論+實踐+公益"三位一體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進入深化階段。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關丙勝教授、副院長邰銀枝教授率領的專家團隊與青海久悅慈善協會負責人閆立彬等機構骨干共同出席簽約儀式。
戰略突破:構建"三維融合"育人新范式
作為青海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重要舉措,本次合作創新打造"教育鏈-產業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的培養體系。
關丙勝指出:"我們正在探索將專業教育融入鄉村振興、社區治理、民族團結等國家戰略的實踐路徑,久悅慈善協會的'鄉村振興-智慧課堂'‘社區服務站'等特色項目,為學生提供了從社會問題診斷到服務模式創新的完整實踐鏈條。"
論壇現場,雙方發布"三階遞進式"培養方案:基礎期強化服務標準化訓練,提升期開展項目策劃與資源整合,創新期實施社會問題研究。特別設立的"雙導師制"培養機制,將由校內教授與機構督導共同指導學生完成"案例復盤工作坊",同步開發"慈善項目管理"特色課程模塊,融合《慈善法》實務、公益傳播等前沿內容。
機制創新:打造校社協同"青海模式"
根據戰略合作框架,雙方將共建"社區慈善服務站",實現"三個對接":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與機構發展戰略對接,重點攻關社區治理、民族團結領域服務創新;實習培養與公益創投對接,創設"久悅人才發展基地"支持優秀項目落地;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對接,2025年暑期啟動"悅行動"專項計劃,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偏遠山區社會融合研究。
"這是貫徹《青海省'十四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發展規劃》的戰略實踐。"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相關人士在簽約儀式上指出,"我們構建的'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培養機制,旨在培育兼具公益精神、專業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久悅慈善協會同步推出"三維提升計劃",建立覆蓋專業督導、項目管理、創新孵化的全鏈條培養體系。
實踐落地:開啟校社共同體建設新征程
隨著"青海民族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校外實踐基地"牌匾的揭幕,雙方合作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未來三年,將重點建設三大平臺:產學研創新平臺:聯合開展社區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服務模式研究;人才孵化平臺:實施"雙導師制"培養,建立服務效能、專業成長、創新貢獻三維評估體系;社會服務平臺:依托"久悅社區服務站",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
據悉,雙方首期合作項目"智慧課堂公益行"即將啟動,首批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將深入三江源地區,開展"專業服務+社會研究"沉浸式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