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大學文憑宛如一張通往光明未來的神奇通行證,是整個家庭哪怕砸鍋賣鐵、傾其所有也要全力支持和供養的偉大“希望工程”。那時,擁有大學文憑就仿佛擁有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能夠讓一個人乃至整個家庭實現階層的跨越,走向富裕與榮耀。
可如今,令人瞠目結舌的現象屢屢出現,名校生送外賣、海歸碩士爭當保潔的新聞不絕于耳。復旦教授葛劍雄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再發達的國家,也用不了這么多大學生!”這絕非空穴來風,而是對當下現實的深刻洞察。
回首 20 年前,大學生堪稱社會的“稀缺品”,是各大單位爭前恐后搶著要的“香餑餑”。那時,只要畢業于大學,便會有無數優質的工作機會主動找上門來,單位為了吸引大學生,提供優厚的待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 20 年后的今天,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生已然成為了“量產貨”,在求職市場中猶如“被挑剩下的白菜幫子”,無人問津。冰冷的數據令人倍感扎心:2024 年,多達 1179 萬高校畢業生如潮水般涌入社會,可就業率卻僅有可憐的 55.5%。這意味著,超過 500 萬的年輕人在剛剛畢業的那一刻,就無奈地陷入了失業的困境。
現實的狀況更是令人痛心疾首。那些曾經令人羨慕的 985 畢業生,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爭當房產中介;211 碩士也為了一份街道辦的工作擠破了頭;而數量眾多的普通本科生,竟無奈地選擇成為“全職兒女”,依靠父母生活。
曾經,學歷是閃耀著光芒的榮耀徽章,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和期望。但在如今殘酷的現實面前,學歷的光環早已被無情的泥潭所淹沒。正如有人所說:“擴招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壓垮就業的最后一根稻草?!?/p>
這種觀點并非毫無根據,過度的擴招導致了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而市場需求卻未能同步跟上,從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尷尬局面,使得學歷在就業中的優勢逐漸被削弱。
在學歷貶值這一現象的背后,實則隱藏著一場高校、企業、學生三方相互影響、相互傷害,進而陷入難以掙脫的死局。
高校方面,盲目擴招的現象愈演愈烈,為了追求規模而忽視了質量。專業設置盲目跟風,哪個熱門就一擁而上開設哪個專業,完全不考慮自身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是否能夠支撐。課程教學更是紙上談兵,教授的是十年前早已過時的老案例,讓學生練習的是脫離實際、毫無實用價值的假把式。如此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空有一肚子理論知識,卻在實際行動中顯得笨拙無能,成了所謂“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企業這邊,崗位的供應數量越來越少,而對人才的要求卻越來越苛刻。普通的崗位竟然也要“碩士起步”,招聘一個文員的崗位,恨不得要求其“精通八國語言”。這種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不僅讓求職者望而卻步,也使得企業自身難以找到真正合適的人才。
學生們則陷入了“內卷成癮”的困境??佳?、考公、考編,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主旋律。為了逃避現實的就業壓力,他們拼命地投入到一場又一場的考試中。然而,這種用考試來逃避現實的做法,就如同“溺水的人抓稻草——越掙扎沉得越快”。最終,即便卷到盡頭,卻依然面臨失業的殘酷結局。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并非意味著讀書毫無用處,而是在方向的選擇上出現了偏差;也并非是社會太過殘酷無情,而是人才的供需出現了嚴重的錯配。與其一味地抱怨“學歷不如狗”,不如早早地做好規劃。對于有能力考研的學生,不要選擇躺平;對于需要學習技術的學生,不要猶豫不決;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學生,不要害怕失敗。因為時代拋棄的,永遠是那些原地踏步、不思進取的人;而社會所需要的,永遠是那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價值的能手。
每一次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都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在過去,擁有學歷或許就能夠輕松獲得一份好工作,但在如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僅僅依靠學歷已經遠遠不夠。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