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中國信通院與螞蟻數科牽頭,中移物聯、創維光伏、協鑫能科等近20家企業共同參與編寫的《可信區塊鏈 實體資產可信上鏈技術規范》正式立項并啟動撰寫。作為國內首個針對實體資產(RWA)上鏈的系統性技術標準,該規范的發布標志著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進入標準化新階段,為制造、能源、物流等領域的資產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RWA(Real-World Assets)指將現實中的物理資產(如設備、能源設施、房地產等)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進行數字化映射,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的可信管理。當前,RWA面臨數據采集不規范、跨鏈互操作性差、隱私保護不足等痛點,該規范旨在通過統一技術標準,解決這些行業共性問題。
核心目標
- 建立技術框架:明確實體資產上鏈的全流程技術要求,涵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驗證等環節。
- 保障數據可信:通過硬件安全模塊(HSM)、邊緣計算、智能合約等技術,確保上鏈數據的真實性、防篡改性。
- 促進跨鏈協同:制定跨區塊鏈平臺的互操作標準,推動不同企業、行業間的資產數據共享。
- 降低實施成本:提供標準化接口與工具,簡化企業上鏈流程,加速RWA規模化應用。
該規范基于螞蟻數科的“Antchain Inside”技術方案,結合行業實踐,構建了“四層三域”技術體系:
1. 技術架構
- 感知層:通過物聯網設備(如傳感器、智能終端)實時采集資產狀態數據,支持多模態數據(視頻、溫濕度等)接入。
- 邊緣層:部署邊緣計算節點,實現數據預處理、加密及輕量級共識驗證,降低云端計算壓力。
- 區塊鏈層:采用聯盟鏈技術,支持國密算法與PBFT共識機制,確保數據不可篡改與高效交易。
- 應用層:提供智能合約模板、數據分析工具,支持資產確權、交易、融資等場景應用。
2. 關鍵技術創新
- 硬件級可信采集:通過可信執行環境(TEE)與區塊鏈芯片,實現設備身份認證與數據防篡改。
- 動態數據驗證:引入時間戳與哈希鏈技術,確保數據上鏈時序的不可抵賴性。
- 隱私保護機制:采用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技術,在數據共享中保護企業商業隱私。
- 跨鏈互操作協議:支持不同區塊鏈平臺間的資產數據同步與交易協同。
隨著《可信區塊鏈實體資產可信上鏈技術規范》的實施,區塊鏈技術將加速從“數字原生”向“物理世界”滲透,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