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畫家,我有理由將作品留在上海最好的去處,那就是中華藝術宮。這是一個宣傳美的場所,而我是一個一輩子創作美的藝術家,我要用作品為時代留下一段審美。”海派藝術名家黃阿忠說。
3月25日,“黃阿忠:一涂一抹總關情”藝術大展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啟幕。作為中華藝術宮活化館藏的重要展覽,本次展覽正是源于黃阿忠向中華藝術宮捐贈的194幅代表作品。這批作品涵蓋其1970年代至今的油畫、水墨、水彩等多媒介創作,完整記錄了藝術家從“十二人畫展”打破陳規到融貫中西的探索歷程。這也是黃阿忠時隔十年再度舉辦個人大展。
開幕式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在寫給展覽的賀信中指出:“阿忠先生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美術界和中國油畫界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藝術實踐體現了中國當代繪畫在全球化對本土文化身份的自覺探索。其風格演變更鮮明折射出海派藝術從傳統朝現代的轉型。”展覽學術主持陳翔坦言:“在黃阿忠的藝術實踐中,我們看到了文學與繪畫在情感的紐帶上的有機融合。他的創作既保持了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又融入了現代藝術的視覺語言。這種融合不是表面的技法疊加,而是源于藝術家獨有的文學積淀與獨特的藝術感悟。”因此,黃阿忠近兩百幅入藏精品不僅是上海現代美術史的重要切片,更為研究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鮮活樣本。
詩畫相輝,以情動人,展開寬闊多元的藝術世界
年過古稀的黃阿忠,在畫壇上嶄露頭角,是通過著名的“十二人畫展”。1979年1月27日于上海舉辦的這次畫展,使上海乃至全國開始重啟中斷了30年的現代主義進程,在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當年27歲的黃阿忠,是參展藝術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此后,他始終跋涉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
展覽展示了黃阿忠藝術世界之寬闊多元,他不僅廣泛涉獵油畫、水彩、國畫等藝術門類,還將散文和詩歌的創作作為其藝術思維的重要組成,充分體現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靜物·蓮蓬》,以灰色調營造出宋瓷般的溫潤質感,陶罐的粗獷筆觸與蓮蓬的概括線條,在三角形構圖中演繹“枯榮相生”的東方哲思;《水鄉》則以松散灑脫的筆觸勾勒白墻黛瓦,烏篷船的倒影在水彩氤氳中化作一首朦朧的俳句,靜謐的街巷、古樸的建筑無不體現藝術家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細膩感受,傳達出對水鄉生活的眷戀。這些作品延續了傳統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將日常物象升華為心靈的鏡像。
黃阿忠《靜物·蓮蓬》
在陳翔看來,對于物象的即時性印象和瞬時性情感活動,成為黃阿忠創作的原動力和爆發點,這不僅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上,也充分地體現在他的繪畫創作上。在他筆下,一切景語皆是情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層的人文內涵。他的繪畫創作不追求圖像的精確再現,而是專注于捕捉人與圖像之間的情感共鳴。
記錄變遷,叩擊時代,創作始終與城市血脈相連
作為上海本土藝術家代表,黃阿忠不僅參與中國現代美術的演進過程,其創作也始終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從石庫門的斑駁磚墻到外灘的霓虹倒影,他用畫筆既記錄城市變遷的時光切片,亦書寫叩擊時代精神的視覺詩篇。
黃阿忠在早期的創作中,已試圖構筑起一座立體的城市記憶博物館。如在《逝去的城市》,幾何色塊與斑駁線條交織成抽象的城市肌理,在色塊與筆觸的縫隙中,有上海從弄堂煙火到都市霓虹的嬗變軌跡。這些作品相對具象,筆觸強烈,逸筆草草,看似隨意,實則抒寫著藝術家對生活的長情告白。
黃阿忠《遠眺四平路》
而在黃阿忠近些年來用筆用色更為恣意妄為的油畫、水墨、水彩等作品中,同樣可見對于上海的深情表現。例如,《遠眺四平路》盡顯“不似之似”的美學追求,只見油彩堆砌的粗獷肌理與藍灰色調帶來的冷峻疏離,在畫布上達成微妙平衡。
黃阿忠對于上海城市感情的濃烈情感,呼應著展覽主題“一涂一抹總關情”——這不僅是一次個人藝術回顧,更是一場關于生活、城市與人民的深情對話。
黃阿忠《甜愛路》
此次成體系的捐贈收藏,將黃阿忠個案納入中華藝術宮海派藝術研究體系,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本土藝術家系統性收藏,為研究中國繪畫現代轉型提供了鮮活樣本,為研究海派藝術發展、傳承城市文脈的學術資源,進一步夯實“學術立館”的核心戰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