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這個國家,在軍事上對中國的幫助很大,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他們對中國輸出了全套的軍工技術,從坦克到步槍,從戰斗機到轟炸機,無一不包。
甚至到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解體前后,我國還引進了來源于前蘇聯的3架先進戰機,從而獲得了趕超美俄的契機。
中國空軍機群
中國買蘇-27
我國獲得的第一架戰機是蘇-27戰機。
其實在買到蘇-27之前,我國還和美國以及法國聯絡過,差點買到美國的F-16和F-14,以及法國的幻影2000。
蘇27優異的機動性能
不過后來因為各方面原因我國沒買到西方的這三款戰機,取而代之的是蘇聯的蘇-27戰機。
在1990年時,中國和蘇聯簽署了購買蘇-27戰機的協議,結果第二年蘇聯解體了。
當時我國還很擔心俄羅斯會不會繼續繼承蘇聯的軍貿協議,不過后來的事情證明我國是多心了。
因為當時俄羅斯也窮得揭不開鍋了,非常缺錢,對于蘇聯留下能賣錢的東西,俄羅斯是賣了個干凈,對中國出售蘇-27戰機這種事,自然是沒心理負擔。
因此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并沒有拖延,很快就將我國當時購買的蘇-27全部交付了。
后續中國又兩次從俄羅斯買蘇-27戰機,一次是1995年,一次是1999年。中國前后三次購買的蘇-27戰機總計76架。
中國蘇-27
在引進蘇-27后,我國先是在蘇-27的基礎上仿制出了殲-11戰機,而后又吸收了蘇-27的技術,研制了國產的殲-16戰機。
由此中國建成了一套先進的現代軍事航空產業,有了自行研制先進戰機的能力。
對中國來說,蘇-27最大的作用就是壓縮了中國建立現代軍事航空產業的時間。
以殲-20、殲-10戰機的經驗來看,如果中國沒買到蘇-27戰機,那中國也能建立一套先進的軍事航空產業,也能自行研制出殲-16這樣的多用途重型四代機。
殲-16戰機
但問題是這樣中國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和金錢。畢竟軍事上干任何事情都是要成本的,時間成本和錢缺一不可。
有了蘇-27戰機,中國直接學習和吸收蘇-27戰機的設計就行了,這讓我國無需再付出“四代多用途重型戰機”的研發成本。
后續我國在設計殲-16的時候,也可以直接抄蘇-27的殼子,也就是氣動外形設計。
殲-16戰機
如果中國沒有引進蘇-27戰機,那后續在研發殲-16戰機的時候就得多花時間和錢去研發它的外殼,這顯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T-10K戰機和殲-15
中國獲得的第二架戰機是蘇-33的原型機——T-10K戰機。
蘇-33戰機
蘇聯解體后,我國從烏克蘭買到了瓦良格號航母,之后這艘航母被改造成了國產航母遼寧艦。
到2012年遼寧艦交付之前,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顯露出來了,那就是中國沒有艦載機。
在上世紀之前中國從來沒有想過中國能這么快擁有航母,也完全沒有過研制艦載機的經驗。
要知道我國研制殲-20、殲-10戰機,之前還有研制殲-8戰機的經驗呢。但在艦載機領域,中國的經驗完全是一片空白。
這種背景下,我國自己單獨研發一款艦載機肯定來不及了。我國完全沒有研制艦載機的經驗,等國產艦載機落地,少說也得20年左右的時間。
遼寧艦海試
所以中國要想讓遼寧艦有艦載機用,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國外進口艦載機。
當時中國首先想到的是從俄羅斯買蘇-33型艦載機。但是俄羅斯開出的價格中國無法接受,而且俄羅斯還要中國一次性買幾十架,中國當時完全消化不了這么多艦載機。
在俄羅斯方面開出了離譜條件后,中國轉向了烏克蘭那邊。
烏克蘭是蘇聯很多武器的研發中心,所以蘇聯解體后,蘇-33戰機的原型機就留在了烏克蘭。
蘇-33戰機
于是在2001年前后,中國就從烏克蘭買到了蘇-33的原型機——T-10K,然后對其進行了仿制。
之后中國就有了第一款國產艦載機——殲-15。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殲-15戰機也算是一款“趕鴨子上架”的產品,所以其性能應該是無法達到我國預期的。到現在我國也開始改造殲-15了,研制了殲-15T這個升級版,還研發了“艦載五代機”殲-35戰機。
殲-15戰機
中國買蘇-30
中國最后獲得的一款戰機是蘇-30戰機。
中國買蘇-30戰機的時間已經是2000年了,這時候中國的軍事航空產業已經相對完善,蘇-30對我國的軍事技術其實沒太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2000年我國依舊需要蘇-30戰機,因為這個階段很多的先進國產戰機還沒落地。
蘇-30戰機
中國殲-16戰機是2016年服役的,殲-20是2017年服役的。所以在2000年,我國雖然已經確定能研制先進戰機了,但在2016年之前,這些先進戰機可都還沒有服役。
但因為蘇聯的解體,當時中國面臨的軍事壓力正越來越大。
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搞出來了一系列事情,到1996年的時候還爆發了臺海危機。
所以當時解放軍急需補充戰斗力,在殲-16、殲-20等戰機還沒有落地的情況下,需要趕緊從國外買戰機,于是我國就買了大量的蘇-30戰機。
中國的蘇-30戰機
中國前后買了100架左右的蘇-30,加上76架蘇-27,這170多架戰機已經足夠鎮住場面了。
后續到殲-16服役,我國還買過俄羅斯的蘇-35戰機。不過此時因為中國自己的先進戰機已經服役,所以我國只買了少量的蘇-35戰機,只有24架。
總的來說,蘇-27和T-10K戰機對中國軍工技術的推動作用最大,幫我國節約了很多時間。到蘇-30的時候,我國的軍工技術已經追上了美俄的水平,但蘇-30在我國軍事力量空窗期撐住了場面,依舊功不可沒。
信息來源:
【1】澎湃新聞·《抗戰閱兵兵器譜 | 從殲11到殲15:東方側衛的傳奇》
【2】澎湃新聞·《爭鳴丨再談未來中國航母艦載機的選型①:殲15只是過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