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英文字母中,“k”和“w”的出鏡率尤其高。
上班族在k和w之間換算月薪和年薪;做自媒體賬號的,總希望作品能夠“瀏覽10w+”;做產品的,也期待銷售額達到幾k、幾w;直播間里,主播高喊“破k粉送福利”,也能在彈幕引發歡呼……
但是,為什么萬的縮寫是w,而千的縮寫是k,不是q呢?
k=千? w=萬 ?
“k”作為“千”的簡寫,其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在雅典城邦的市集上,商人們用“khilio”表示千這個數量級。
我們現在熟悉的千進位標記“kilo”,也時常作為前綴出現在許多英語單詞中,如kilogram(千克)=kg、kilometer(千米)=km、kilowatte(千瓦)=kw。千與"kilo"之間的意義聯系,最早是1795年由法國人在建立“萬國公制”時建立的。
他們將希臘語的“khilio”變成法語的kilo,然后基于千進位規律,依次得到kilo以上的大數,如million(百萬)、billion(十億) 等。這一體系在拿破侖時期通過戰爭與貿易迅速傳播,成為國際通用語言。
“k”真正意義上成為大眾熟知的語言符號,是在國際單位制(SI)的全球化推廣后。單位制是大家熟知的單位體系,加上“國際”的前綴,表明它是由國際計量大會認可的、國際通行的。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構成丨參考資料[8]
國際單位制規定了若干詞頭,“k”就是其中之一,表示10^3。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確立了SI體系后,“k”也就名正言順地代表“千”,開始出現在財務報表($50k)、計算機存儲(500kb)等現代生活場景。因此,中文語境下的“k”并非簡單音譯,而是直接對應國際單位制的標準化表達。
不過,通常英語縮寫都是取單詞的首字母,便于交流和書寫,既然“千”的英文是“thousand”,那為什么國際單位制沒有選用“t”來表示呢。
這也很好理解,t是計量單位噸(ton)的簡寫,它原來是酒桶大小的容積單位,在15世紀開始用作計量單位,比用k代表千早了五百來年。此外,大寫的“T”也已經被更大的單位——Tera(萬億,trillion)所占用,若將千簡寫為T或t,容易引起歧義。
如果說“k”的國際化歷程體現了科學標準的統一,那么“w”的誕生則是獨特的中式語言表達。
中文數字的表達單位依次為“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萬以后,四位為一個分級,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以此類推。
中國古代的四種命數法丨何九盈. (1995). 中國漢字文化大觀. 北京大學出版社
英語在千以內,和中文一樣,都采用十進制的方式,如十(ten),百(hundred),千(thousand)。
對大于千的大數詞,則每增加三位數就引入一個新單位,如在“千”之后,就依次為百萬(million)、十億(billion)等。
數詞詞頭和名稱表丨參考資料[5]
拿“1億”舉個例子:外國人一般會寫成“100,000,000”,每三位之間會用“,”加以分割;而在中國,我們更為習慣將八個零四四劃分為兩組,寫成“10000 0000”。
因而,當國人想要表達“萬”這一概念時,卻發現英語中并沒有對應的獨立表達,只有“ten thousand ”,也就是“10K”。
于是,方便起見,就根據漢語拼音,將“萬”縮寫成“w”。這一簡寫在求職談薪(如年包20w)、游戲社區(如裝備價值50w)、直播打賞(如禮物20w)等場景迅速普及。
所以,當你脫離中文互聯網環境,用“w”來告訴外國人年薪時,他們很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誤以為是功率單位里的瓦特(Watt)。
“10k”與“1w”之間的差異,既體現出語言交際的靈活性,也呈現出計數原則的復雜性。
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深究,既然可以用“10K”來表達,為何更流行的還是以“w”計數呢?
有了“10k”,為何還要“w”?
數字產生會經歷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數字剛剛誕生的時候,數量很少。在學會記數之前,人類對數字的感知甚至不會超過5。
從數字字形來看,5以內的數字字形在世界各地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無論古代埃及、巴比倫、印度還是中國,均采用累積式的構造,比如中文的“一、二、三”,羅馬數字的“Ⅰ、Ⅱ、Ⅲ”。
圖源:參考資料[10]
此外,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最早的記數工具是手。在現在北美洲的地尼丁杰族印第安人中,仍然還保留著手指計數的復雜方式。
地尼丁杰族的復雜手指計數丨參考資料[6]
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根手指記錄一個數,一共可以記錄5個數。當5根手指全部用完時,便產生了進位的需要。因而,5以內的數字既是人類創造的第一批數字,也是創造其他數字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需要的數字也越來越多。如果還是采用“一二三”這樣的累積式造字,顯然在現實中難以適用,這也就促使了“進位制”的產生。
時間來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人類初步建立起模式化的記數方式。這一時期東西方相同,都是每累積增加四個數,就會改變數字的寫法。西方以腓尼基數字為代表,東方以甲骨文數字為代表。
至于為什么選擇“四”而不是“三”或“五”作為進位數字,目前尚無確鑿的科學證據,推測可能與遠古人類用手記數的習慣有關。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其中大拇指與其他四根手指的指向不同,這種差異也在造字規律上有所體現。
也就是說,“四”不是一個必然的進位數字,可能會隨著字形和人類語言文化習俗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文明的發展,東西方也在進位制上分道揚鑣。
古羅馬人在文明的發展中,以自己的計數規則帶來變革,更加突出了“三”的地位:大數記錄采用“三進一位”的方式,也就是現在英文“千進制”的雛形。
古羅馬數字丨徐品方、張紅著,《數學符號史》.科學出版社
除此之外,古羅馬人還明確規定小數重復的次數不超過“三”,一旦超過,便要換一種形體來表示。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羅馬數字中“Ⅰ-1、Ⅱ-2、Ⅲ-3、Ⅳ-4”的對應。
計數體系本身就不是純客觀性的,因此也一直不穩定,比如古羅馬文字體系中,“Ⅳ”有時也會寫作IIII。“三位一進”也是以法國1795年建立的國際單位制為標志,此后才算是得到普遍認可。
而在中國,則一致保持著四位一進制的習慣,這是因為中國的語言文化是效法自然建立起來的。而在自然界中存在許多與“四”相關的現象,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
四象對應自然數序列 丨參考資料[3]
這種整體性思維和對“四”的強調,也反映在了數字體系中,使得四位一進制的計數方式更加符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和文化心理。
據楊占武、金立華等學人考察,“四位一進”制最晚在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已被普遍使用,此時“算家以萬萬為億,萬萬億為兆,萬萬兆為垓”。
隨著全球化交流的加速,中國網民在保持本土計數習慣的同時,也需要適配國際化的數字表達,于是催生出“1w=10k”這種跨文化數字轉換模式。
如今中國獨具特色的“w”體系,甚至開始反向影響國際表達。海外平臺開始出現“1w subs”(1萬訂閱者)的中式英語表達。
此外,無論是“k”,還是“w”,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都只在一定語境下才能夠起到作用。比如在買黃金時常見的24K金、18K金,這里的“K”顯然不是表示千,而是克拉(Karat)的簡寫。我們所說的K金實際上是指含有不同比例黃金的貴金屬,“K”則是國際標準中表示黃金的純度的單位,共分為24等份,每份約為4.166666%。
從求職者的薪資到直播間的禮物,從電商平臺的價目表到游戲玩家的裝備,當我們用“k”和“w”編織生活時,“k”與千,“w”與萬的等意表述已然嵌入思維深層,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表達方式。
“k”與“w”不僅是數字的簡寫,也是文明的痕跡,兩者在互聯網的并行不悖,也體現出如今社會文化的多元與包容。
參考文獻
[1] 王恩旭. (2024). 為什么中國的大數是“四位一進”(萬進制)的?.https://wen.ujn.edu.cn/info/1498/16964.htm
[2] 顧汝佐, & 蔣沖. (1989). 算術辭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 金志友. 易道基本符號系統研究[D]. 導師:謝路軍. 中央民族大學, 2015.
[4] 史寧中. (2000). 論數以及數字符號的產生. 東北師大學報, (6).
[5] 張偉.(2018).大數詞計量單位的定名刻不容緩.中國科技術語,20(04),40-43.
[6] 楊占武, & 金立華. (1995). 從具體到抽象:人類記數法的歷程. 寧夏社會科學, (3).
[7] 胡重光. (2000).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的本質特征. 第一師范學報, (02), 40.
[8] 張鐘華.(2009).計量測試技術的新動態.中國計量學院學報(01),1-7.
[9] 王青建. (2001). 記數法中的位值思想. 自然辯證法研究, (02), 47-51.
[10]劉加霞. 自然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及其對教學的啟示(下)[J]. 小學教學(數學版), 2007, (12): 49-50.
[11]李文林.(2013).中國古代大數系統及啟示.中國科技術語(01),27-28.
說明:本文頭圖使用豆包ai生成,有后期調整
作者:敏敏 如意
編輯:陳燕妮
值班編輯:敏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壹讀(ID:yiduiread),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