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一件怪事:美國和非洲的行政區域劃分,看起來整整齊齊,橫平豎直的風格非常統一,再看看我們,各省分界線彎彎扭扭,什么姿勢都有。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原因在于四個字:“效率”跟“制衡”,里面滿滿都是大國智慧!看完你就能知道為啥散裝江蘇會有‘十三太?!?,為啥漢中明明吃川菜卻劃給了陜西,為啥陜南陜北永遠尿不到一個壺里去,這背后都隱藏了哪些行政劃分的秘密?
第一個:江蘇——宇宙級“內訌”大省
有些省明明是一家人,但是內部差異大到像是在跨省甚至是跨國,連自己人都不熟,沒錯,這里點名批評江蘇!江蘇的散裝,全國人民都知道!因為省內人出去自報家門的時候從不說“我是江蘇人”,而是直接報各市的地名,十三太保的內訌也讓網友們看了不少熱鬧。
首先是飲食大戰:蘇南的小籠包餡料是甜的,蘇中喝粥要配鹽水鴨,蘇北不吃米飯吃煎餅,而且居然像山東那樣卷大蔥!
其次是語言差異:蘇南人講吳儂軟語,比如蘇州話,聽起來軟綿綿甜滋滋的;蘇中人講江淮官話,比如南京話語速極快,聽起來像罵人;蘇北講中原官話,比如徐州話,聽起來甚至有點影響顏值。偏偏他們各自都以為自己說的才是‘正宗’的江蘇話,不管聽不聽得懂,一律嫌棄對方的話很難聽。
還有經濟互懟:由于江蘇經濟發展得很好,省內各市發展較為均衡,以致于‘十三太?!l也不服誰,比如蘇州覺得自己的GDP吊打省會南京,蘇南緊靠上海經濟發達,嫌棄蘇北有一堆‘窮親戚’。蘇中夾在中間,經常兩面不是人。
最好笑的是,每當江蘇人自己斗起來的時候,省會南京總會處在‘鄙視鏈’下游,因為他們跟安徽之間總是曖昧不清,被戲稱為“徽京”。
不難看出,江蘇真的散裝得很厲害,不管是經濟、語言、飲食文化都有很大差異。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中有天然條件制約,也有人為因素干預。從地圖上看,長江和淮河穿省而過,把好好一個省切成了三塊,南部降水多,四季分明,北部降水少,冬冷夏熱,地理環境天然造就了南北差異,飲食和文化也各有不同。人為方面,歷史上很多政權讓南京、蘇州、鎮江都做過省會,頻繁的區劃變動使得各市產生了一定的隔閡,再加上明清兩代的統治者,都有意把富裕的蘇南和貧窮的蘇北綁在一起,想要搞均衡發展,結果卻成了內訌之源。
第二個:安徽——南北精分現場
安徽兄弟是真的慘??!他們跟江蘇本來是同一個省,明朝的時候叫南直隸,清朝的時候叫江南省。但是大家都知道,滿清入關是從北打進來的,又是少數民族政權,對南邊的掌控不太強,好巧不巧江南的實力偏偏很強,所以滿清就擔心摁不住他們,于是干脆直接將其一分為二,好方便統治管理。被硬分出來的安徽,體量不夠大到自成一省,只好南北拼湊,成了一個地理上的‘縫合怪’。他們和好兄弟一樣,被兩條大河分成了三份。我這里有省農業廳官網對于皖北、皖南、皖江地區劃分的說明,以這個為準:
其中淮河以北稱皖北,地勢平坦,農業發達,是全國重要能源糧棉基地。皖北人豪爽彪悍,愛吃面食,喜歡住四合院,說的是中原官話。
長江以南稱皖南,多山地,商業和旅游業發展得不錯。皖南人受徽商文化影響很大,性格細膩,精明能干,又很守信用。他們愛吃米飯,喜歡住徽派建筑,說的是吳語、徽語等方言。中間的皖江地區南北兼具,半米半面,人們性格多包容。皖江的工業制造和高科技很發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省會,已經成了國家最重要的家電制造中心以及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陽光電源、蔚來汽車、長鑫儲存、國軒高科、科大訊飛等等很多科技制造龍頭企業,都在合肥扎根建廠,如今的合肥GDP排名全國第19,已經是新興的一線強市!
這就導致了奇怪的局面:經濟上合肥一家獨大,其他兄弟多少有點不得勁;地理和文化上切割得很厲害,讓安徽成了南北精分現場。不信你問問:安徽菜到底是啥菜?答案肯定五花八門,什么符離集燒雞、臭鱖魚、牛肉湯…連安徽人自己都說不清!皖北人豪爽像山東,皖南人細膩像江浙,黃山人覺得自己是徽商貴族,蚌埠人只想和徐州拜把子…你就說這精不精分吧!
‘互不認親’的神奇省份!內蒙狹長像跨國,陜西像強扭的瓜?
第三個:內蒙古——東西差距堪比跨國
內蒙地圖形狀東西狹長,面積高達118.3萬km2,住著將近2400萬人,其內部差距相當大。比如蒙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主打一個“凍到裂開”,冷的時候能和東北一樣到零下40度,說的話也一股東北大碴子味,街上還有點俄羅斯風情;蒙西的阿拉善沙漠,又干又熱,駱駝比人多,完全可以和寧夏甘肅組成“西北硬漢聯盟”;中間的呼和浩特,雖然是個省會,但東西兩邊都覺得他“偏心”。
這些差距和地理有很大關系。首先,東邊的呼倫貝爾、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幾乎都跟東三省挨著,在7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的時候也的確曾被劃給東北過,為的就是補足國防短板。再看看西邊的阿拉善盟,緊靠甘肅、寧夏等省區,歷史上也曾被分拆劃給過這兩個兄弟,最后只剩中間的一部分。但是改開之后,國內趨于穩定,于是蒙東和蒙西又回到了內蒙古。
總的來說,內蒙的區劃之所以那么長,為的就是國防安全,緊急狀態下東西拆開容易管,平穩時期拼一起又能互相制衡,這種精打細算簡直能給滿分!
第四個:陜西—— 一省三世界
從北往南被黃土高原、秦嶺山脈依次分成了3個部分:陜北、關中和陜南。其中,陜北四季分明,高原上的人說晉語、住窯洞,愛吃羊肉和饃饃嗓門特別大,和山西關系親厚;關中地勢平、半濕潤氣候盛產小麥,所以愛吃面食,比如油潑面和biangbiang面,關中人說話張口就是“額滴神吶”。陜南氣候濕潤,喜歡吃米飯,還愛吃辣的。他們說的是西南官話,和關中老陜互相嫌棄。三地組合到一起,就像是‘強扭的瓜’。
這是因為高原和秦嶺就像兩道墻,硬生生把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塞進一個房間里,再加上歷史上元朝把漢中從四川割給陜西,從此陜南成了“地理孤兒”,和頭上那兩個北方人根本尿不到一個壺里去。
除了這四個省之外,還有山東的膠東與魯西、四川的川東與川西、河北的冀南冀北,都存在巨大內部差異。那為什么硬要把他們擠進同一個省呢?
內部差異巨大的‘散裝省’,背后是國家安全的智慧布局?其實省份區劃是有玄學的,幾乎都遵循兩大原則:“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
前者用大山大河當省界,比如山西(太行山+黃河)、江西(武夷山+長江),把自然地理屏障附近挨著的區域分到一起,這樣的省份內部文化統一,好管理。
后者是故意利用天險,把文化相近的地區拆開分給不同省,或者是把差異大的地區硬湊一起。這么做的好處有三點:
一是防止地方格局,維護時局穩定,比如漢中明明和四川更親近,但卻被劃給了陜西,這樣四川就沒了北大門,想叛逆也起不來;二是促進融合,比如江蘇的“南北對口支援”,逼著大家交流。三是平衡資源,比如蘇南帶蘇北,富的和窮的綁一塊兒,避免差距拉大。
這么一看,“散裝”不一定是壞事,雖然地圖看起來有點亂糟糟的,但卻能在保障行政效率的同時,讓地方相互制衡,讓國家穩如泰山。像北美、非洲那種筆直的方塊式劃分,看著是整齊了,但卻過于簡單粗暴,內部總是打個沒完。
這么一對比,你看懂了咱們國家的智慧布局了嗎?你的家鄉存不存在“散裝”現象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