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田甜 棗莊報道
3月25日下午,棗莊市全面提升“信易貸”工作質效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25年2月底,棗莊為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授信99.23億元,發放貸款74.40億元,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形成“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的智慧金融服務新格局。
棗莊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崔海慶,棗莊金融監管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三級調研員隋民,中國人民銀行棗莊市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王森,財金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宏偉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崔海慶介紹說,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錨定“走在前、挑大梁”,堅定實施“強工興產、轉型突圍”戰略,將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作為優化營商環境關鍵抓手。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財政局、市人民銀行、棗莊金融監管分局統籌推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統籌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水平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落實落地,全面構建“133”服務體系,通過整合建設全市統一的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棗莊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政務端歸集數據、金融端創新產品、企業端便捷融資“三端協同”,標準化數據接口、智能化匹配模型、生態化服務體系“三化建設”。全市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更加廣泛,“信易貸”工作開展更加扎實,逐步形成了政府、金融機構、征信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合作共建的工作機制,為有效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信用方案”,推動“信用越好,貸款越便利”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惠及中小微企業。
高定位完成平臺整合,建成地方金融樞紐基礎設施。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統籌整合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的決策部署,破解融資平臺“功能重復”“運行低效”、融資數據“多頭對接”“信息壁壘”等痛點問題,市發展改革委全面摸排,會同市財政局反復論證、科學評估,最終確定“棗莊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作為全市唯一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市財金集團為唯一運營主體。平臺堅持公益性原則,作為全市企業、金融機構注冊的“統一入口”和結果反饋的“統一出口”,納入國家和省融資平臺網絡一體化管理,將在信用查詢、貸款撮合、政策直達和融資增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全市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一站式”融資服務。
高標準共享信用信息,有效破除銀企信息“孤島效應”。“信易貸”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政策工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是推進“信易貸”工作的關鍵。市發展改革委在全市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支持下,協同各區(市)及市人社、醫保、公積金、工信、科技等部門,累計歸集信用信息超7億條,強化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中樞核心”功能,打造信用信息促進民營企業融資的數據底座。平臺現已實現注冊登記、社會保險、司法判決等31類全國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信息、51類本地政務數據的接口對接,信用信息共享質效大幅提升,將有效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真正實現“信用數據流”向“信貸資金流”的高效轉化,為提升民營企業融資可得性、便利度打下堅實基礎。
高質效推動銀企對接,打通信用增信“信貸”轉化通道。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已實現全域銀行業金融機構100%覆蓋,吸納注冊企業超12萬家。市發展改革委著力強化平臺科技賦能,重點推進隱私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應用,與棗莊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建信用信息加工聯合實驗室,深挖信用數據價值,開發“信易貸”產品,推動融資授信精準匹配、一鍵直達;聯合棗莊金融監管分局建立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持續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專項行動,精準摸排企業融資需求,推動“信易貸”服務由“擴面”向“提質”轉變。截至2025年2月底,為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授信99.23億元,發放貸款74.40億元,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形成“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的智慧金融服務新格局。
下一步,市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深化“政銀數”協同機制,聯合人民銀行及金融監管部門,以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載體,充分發揮信用信息應用價值,完善融資支持體系,打造民營企業融資“快車道”,為服務民營企業發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固本強基,夯實平臺發展基礎。加大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力度,確保國家“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清單”內數據充分歸集,依法依規加大清單外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力度。在整合公共數據基礎上,根據金融機構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匯集商業、產業等領域數據,實現融資信用數據應接盡接。加強數據質量協同治理,建立健全信息更新維護機制,不斷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質效。進一步提升平臺功能,逐步實現政府推送的融資項目“一口發布”,企業和金融機構“一口對接”,金融伙伴服務“一鍵直達”,全方位提升平臺服務質效。
賦能增效,強化數據要素應用。立足平臺樞紐定位,探索構建市級金融主題數據庫,強化公共信用數據與金融數據的融合應用。完善數據共享機制,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向金融機構開放對接,搭建標準化數據對接通道,提升平臺征信服務專業化水平,重點優化企業信用畫像、行業風險評估等核心功能模塊。支持平臺根據實際需求,依法依規開展定制信用報告以及為信貸產品研發、信用評估和貸后風險監測等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建立數據歸集、智能分析、風險預警的全流程服務體系。
聚勢擴容,引導多元主體入駐。市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棗莊金融監管分局,推動金融機構與平臺務實合作,組織銀行、保險、國有地方金融組織“應入盡入”。引導銀行機構積極對接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在客戶篩選、貸前調查、貸中審批、貸后管理等信貸流程中,有效應用平臺提供的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創新信用貸款產品,增加小微企業貸款中信用貸款投放。同時,按照“優存量強增量”原則,引導新注冊企業入駐平臺,擴大經營主體覆蓋面,加強存量企業跟蹤維護,優化智能金融管家服務,全面提升經營主體融資獲得感。
拓維提質,創新金融供給模式。針對金融機構差異化客群特征,運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精準用戶畫像,充分發揮信用信息集聚優勢,打造平臺專項金融產品。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三農”等特色功能模塊,支持金融機構用好特色化信用信息,面向市場需求推出細分領域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發揮市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作用,通過“千企萬戶大走訪”專項行動建立動態企業數據庫,對“申報清單”內企業開展信用審核,為“推薦清單”內企業精準匹配金融產品,有效提升全市小微企業融資對接轉化率。
新聞伴讀
發布會現場問答實錄
記者:當前我們國家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健康發展,2024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從供需兩端發力,成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新探索新路徑。請問棗莊金融監管分局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具體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隋民:小微企業覆蓋各行各業,涉及千家萬戶,關系國計民生,是穩定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自2024年10月以來,棗莊金融監管分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決策部署,高效落實金融監管總局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的要求,精準定位“關鍵節點”角色,聚焦“機制協同打通梗阻、靶向施策破除壁壘、數字賦能提質增效“三大方向”,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融資可得性不斷提升,融資成本穩步下降。
一是堅持機制協同、流程優化,在縱橫貫通中全面強保障、促落實。會同市發改委推動建立市、縣兩級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和各級工作專班,召開工作部署會議10余次,選派7名監管干部、68名銀行業務骨干進駐區(市)專班,凝聚“政府+監管+銀行”三方合力,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立體化工作機制;制定銀行、縣域專班兩張流程《明白紙》,建立問題清單等三個“臺賬”,配套制定小微企業融資“聯合會診”制度,專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堵點、難點、痛點,確保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得到高效解決。自協調機制建立以來,截至2025年2月末,為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累計授信99.23億元,累計發放貸款74.40億元,通過“聯合會診”推動解決93家企業102個問題,其中棗莊市“聯合會診”典型案例被國家金融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專班采用并呈報國務院。
二是堅持靶向服務、分類施策,在多維發力中切實強主體、育新機。深耕“科創”金融,加大支持力度。督導金融機構對全市61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實現走訪“全覆蓋”,指導銀行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開發特色化、差異化金融產品,高效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金融動能。截至2025年2月末,棗莊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77.55億元,較年初增加12.01億元,同比增長74.74%。護航外貿企業,強化鏈式服務。今年以來,在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中單列外貿板塊,聯合市發改委發布“棗莊市外貿企業清單”,指導轄區金融機構積極通過優化融資、跨境結算、外匯等形成全流程鏈式服務模式,幫助外貿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截至2025年2月末,累計為85戶小微及其他外貿企業授信5.58億元,發放貸款4.64億元。聚焦民營企業,完善考核機制。督導銀行機構持續提高民營企業融資業務考核權重,健全授信盡職免責機制,完善免責清單,不斷增強工作人員“敢貸”信心,推動實現應貸盡貸。截至2025年2月末,民營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33.21億元,有貸民營企業戶數較年初增加1352戶。
三是堅持數據賦能、降本增效,在優化服務中切實提質效、減負擔。持續推進信用信息共享運用,加強與財政、發改、稅務、不動產登記等部門的溝通對接,深入挖掘涉企信用信息數據,推廣“信易貸”融資模式,以及“銀稅互動”“人才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信用產品,把信用信息真正轉化為企業的增信手段。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211.22億元,同比增長38.44%。擴大無還本續貸覆蓋面。將無還本續貸服務嵌入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將續貸對象從部分小微企業擴展至所有小微企業并階段性擴大至中型企業,指導銀行改造審批流程,提前梳理到期清單,緩解企業倒貸難題,降低“過橋”成本。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余額達37.08億元,較年初增加8.86億元,同比增長99.26%。有序推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綜合運用專項行動、內部排查等方式,推動銀行機構強化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定價管理,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累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3.9%,比年初下降0.32個百分點,連續4年穩步下降。
下一步,棗莊金融監管分局將強化央地協同,加大民營和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破解融資難題;同時,用好數字賦能,鼓勵銀行機構積極參與棗莊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記者:為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中國人民銀行去年開發上線了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市人民銀行能否介紹一下資金流信息平臺?中小微企業如何使用這個平臺?目前我市應用成效如何?
王森: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是融資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缺少連續性、穩定性的信用信息。中小微企業在各銀行賬戶的資金流信用信息,能夠全生命周期地動態反映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收支狀況、償債能力、履約行為,可以用來幫助中小微企業進行融資。對此,人民銀行總行組織建設了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運用的正是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包括公共機構資金往來、代理資金往來等六大類信息,解決了金融機構跨行共享資金流信用信息的堵點難點。
在系統接入上,資金流平臺于2024年10月25日上線后,全國共31家金融機構完成首批總對總接入,其中我市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恒豐銀行、棗莊農商銀行、滕州農商銀行等9家銀行均已接入。目前,市人民銀行正組織棗莊銀行申請接入,其他各城市商業銀行也由其總行申請接入,計劃今年末全面完成系統對接。
在授權方式上,中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電子營業執照”小程序掃碼訪問平臺,通過委托銀行提供資金賬戶、授權銀行查詢自身賬戶,將自身資金流信用信息授權銀行使用。我市所有中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均可向上述已接入的9家金融機構申請融資。
在信息保護上,平臺融入了信息主體保護理念和措施:一是秉承“我的信息我做主”理念,數據賬戶歸中小微企業自身所有,資金流信息流轉必須經企業授權;二是踐行“最小、必要”信息共享原則,中小微企業自行決定開放何類銀行賬戶、開放幾個銀行賬戶;三是設置“權益保護”模塊,提供異議處理、業務咨詢等專項服務。
在融資撮合上,平臺上線以來,市人民銀行組織轄區金融機構積極推廣應用,不斷提升我市中小微企業融資可獲得性。截至2月末,我市9家金融機構累計查詢273筆,實現授信70戶,授信金額3.2億元,用信金額2.1億元。
下一步,市人民銀行將結合我市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大力推廣資金流平臺,培育我市中小微企業運用資金流信用信息“自我增信”,助力中小微企業便捷融資。
記者:作為棗莊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運營主體,財金集團在運用信用信息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平臺實際成效如何?
張宏偉:棗莊市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是全市唯一融資信用服務平臺,財金集團作為平臺運營主體始終堅持以“金融賦能、數據增信”為核心,通過三大創新舉措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
數智融合搭建平臺,推動普惠服務提質增效
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集政策服務、金融超市、企業服務、擔保增信等功能于一體的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以數字化、可視化形式集中公開金融產品、惠企政策及增值服務,精準對接中小微企業需求。目前平臺注冊企業達12.74萬家,累計撮合融資需求1.73萬項,實現交易規模845億元,金融服務覆蓋面和便利度大幅提升。
數據賦能信用畫像,精準破解融資難題
平臺歸集本地8部門80類政務數據及國家、省級節點共享數據,整合企業基礎信息、經營狀況、信用記錄等100余項指標,構建精準信用評級與風險畫像系統。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消除銀企信息壁壘,實現融資需求與金融資源智能匹配,融資對接成功率提升40%,顯著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資源聚合優化流程,全周期賦能融資生態
強化“互聯網+金融”模式,推動19家金融機構入駐平臺,覆蓋股權、基金、銀行、擔保等全場景服務,發布產品150項。創新“棗惠融”線上綠色通道及預授信測算功能,推出“棗擔易貸”等定制化產品,以數字化手段精簡流程、壓縮時限,實現業務線上化辦理和融資服務標準化,企業申請效率提升50%以上,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生態。
未來規劃:財金集團將持續深化信用信息開發利用,加強與金融機構聯合建模和產品創新合作,提升“信易貸”服務質效,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服務,助力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市發展改革委重點介紹了信用信息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政務服務便利度對民營企業同等重要,請問公共信用信息在優化“棗辦好”政務服務環境方面又如何發揮作用?
崔海慶: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良好的信用是企業最好的“市場通行證”。
去年以來,按照國家、省有關部署及市委、市政府“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安排,市發展改革委聚焦經營主體開具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繁、難、慢等問題,深入實施以公共信用報告代替司法行政、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等52個領域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工作,依托信用信息全面及時規范歸集的堅實基礎,釋放信用數字化改革紅利,以法治手段為經營主體提供辦事便利,有力支持了“無證明城市”建設,切實解決政務服務突出問題。
一是“一鍵”申請“零”等待。公共信用報告上線之前,證明事項開具很難找到一個部門統管,證明信息涉及部門多,時間跨度長,給企業造成極大不便。現在,以“一紙”專用公共信用報告代替企業赴市、區各相關部門辦理有無違法記錄的繁瑣“證明”,大大節省了企業開具證明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通過夯實數據基礎、強化技術支撐、優化辦理渠道,經營主體可以通過登錄“棗莊市政務服務網”“信用中國(山東)棗莊”網站、“愛山東”APP“一鍵申請”“一秒出具”,全程零跑腿、零等待、零費用,也可以通過部署在各級政務服務大廳的信用查詢機即時查詢打印,證明事項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顯著提升。
二是覆蓋范圍更廣泛。從適用主體上,公共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不僅適用于企業,還涉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共計6類主體。從替代領域上,52個替代領域是全國目前推行此項工作中替代領域最多的,實現了行政執法領域全覆蓋,最大程度給經營主體提供便利。
三是分類定位更精細。公共信用報告分為普通版、行政管理專版、上市專版3種類型,經營主體并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和領域范圍,針對不同場景、不同需求實現專屬定制。截至3月15日,我市共有1078家企業下載使用公共信用報告1823份,代替證明數量超93281份,切實降低了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真正享受到方便、高效、規范的政務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