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六小龍”被冠以“神秘東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颶風,當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從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競技場,浙江——因杭州這座被互聯網基因浸潤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場靜默而洶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協、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浙商》雜志、世界浙商客戶端聯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報道,揭開新時代浙商軍團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碼。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業家”第十九篇,寧波韻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竺曉東:在細節中尋覓智造的真諦。
在寧波東部新城,坐落著一家外觀頗具學院風的企業——寧波韻升股份有限公司。韻升,這個名字自帶一種蓬勃向上的勢頭,與東部新城欣欣向榮之氣質相得益彰。
步入公司展示中心,企業之“韻”撲面而來。這顯然是一家底蘊深厚的企業。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架精致的八音琴,隨著音筒的轉動,音板上的音鍵能奏出清脆悅耳的旋律。接著深入展區,釹鐵硼磁體、磁組件以各式各樣的形狀陳列其中,能應用于諸多場景的伺服電機亦仿佛在宣告著其在工業領域的卓越作為。
隨著參觀的逐步深入,這家企業發展的脈絡在人的腦海中逐漸明晰。1991年,從八音琴產業起家;1995年,開始進軍稀土永磁材料領域;1998年,司名從“韻聲”更改為“韻升”;2008年,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20年,被列入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和“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名單……
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韻升股份從“制造”走向“智造”,穩步前行,如同“十年磨一劍”。
邁向“智造時代”的過程中,韻升股份如何在創新路上搶抓機遇?公司董事長竺曉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極富哲思的語言,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學而思,創新聚焦于微觀
公司展示中心里呈現有這么一句話“中國制造,最終只能出賣有限的資源;而中國智造,掌握自主的核心技術,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無論是白手起家研發八音琴,還是轉型深耕稀土永磁材料,創新一直是韻升的發展主線。而這個創新落實到具體實踐中,便是鉆研以及學習與思考。
在竺曉東看來,學習與思考是人與人認知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科研創新成果正是基于大量學習與思考產出的。他堅信,點滴的學和思終將匯聚成“水滴石穿”的力量。誠如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創新的質變,總是由微觀上的量變所推動的。
“宏觀的創新很難,創新創造基本都是在微觀層面。”竺曉東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結合企業實情,他在把握創新研發微觀與宏觀的關系方面,有著獨特的策略。與其他企業中心化模式不同,韻升建立了貫穿產品全流程的三級研發體系。
第一級別是基礎面的研發,即開發平臺產品。以公司研發中心為主體,主要負責公司重大新產業、新技術、新裝備的開發研究;第二級別是各產業應用端產品的開發。各子公司的技術部門就所在產業的具體產品進行開發和技術升級;第三級別是與生產制造相關的裝備和工藝研究改善。在基層一線,以工人技師為主體開展全員創新,圍繞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等內容,推動進步。
在這三級創新體系中,自下而上反饋問題的機制難能可貴。創新源于包容,這種機制正是得益于韻升這樣一個包容的環境。
“最上層要做的是確定方向,中間層講的是具體應用路徑選擇,最基層講的是工藝和裝備的完善與執行。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竺曉東說道。
“兩個尊重”,穿越周期的歷久彌新
“經營企業,淀積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是思想和文化。”
除了創新之外,文化在韻升的發展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企業大堂中,由創始人竺韻德書寫的“兩個尊重”格外醒目:“做一個受社會尊重的人,建一家受社會尊重的企業。”
對于“兩個尊重”,竺曉東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干部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為社會創造出價值,這便是“做一個受社會尊重的人”的其中一條衡量標準。一家企業能為社會發展創造價值,那么這家企業自然就是受社會尊重的企業。
“工作和生活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要把自己的每一天用好,讓自己每一天、每一小時在利他。”
以最樸素的社會責任做人做事,“兩個尊重”的企業文化也成為了韻升邁向“智造”的導航,引領著韻升穿越市場的周期。正如,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那般。
“父親自創立韻升以來,一直教育我們要有社會責任和擔當。要利他,要為社會創造價值。”
韻升先后在八音琴、釹鐵硼領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項,獲得省、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十余項,獲得核心發明專利數129項,先后完成國家863項目六個。
而在如今的主業領域,韻升股份不僅在工藝方面研發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關鍵技術,率先開發出N55系列高性能磁體、無/低重稀土高性能磁體,且掌握了調控重稀土元素在磁體中的分布的晶界擴散技術,產品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各個細分應用領域全球市場占有率長期排名第一。
乘風與破浪,在傳承中奮進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竺曉東作為浙商“創二代”,其接班之路用“乘風破浪”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乘風,是站在父輩的肩膀上看世界,擁有創業精神、基業、經驗的堅實積淀;而破浪,則是面對市場與時代風云變化,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姿態,闖出一片新天地。
竺曉東說:“我父親是一位科學家,獲得了多個產業的國家級獎項,這在民營企業里很少見。我們這一代要做的,是要把一代企業家的優良傳統傳承好,同時結合新時代的特征發揮好特長。”
竺曉東自美國求學歸來后,就堅持在基層一線歷練。“我回來以后主要是到各個子公司去實習。此前求學放假期間,我回國也會到工廠實地探究制造業,理解制造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回憶起這段經歷,竺曉東坦言,從產品到產線再到整個生產車間,他在基層歷練中對制造業全流程越來越熟悉,很多工作變得得心應手。
但接班相當于“二次創業”,其復雜程度不言而喻。對于正式接班,竺曉東依然“抽絲剝繭”,核心終歸于知行合一。
“創業有創業的艱辛,二次創業有二次創業的難題。這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簡單的,無非就是要自己去實踐,要有學習能力。只有堅持學和思,才能有所收獲。”竺曉東坦言,“二代創業,關鍵在于如何把父輩精神傳承好,真正把父輩思想精髓認知到位,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這不單單是關乎我們現在怎么生活、怎么生存,也是關乎我們后代的未來。”
接班以來,在竺曉東的帶領下,韻升股份碩果累累,產品不斷向國際化、智能化挺進,產業鏈不斷向上下游延伸。
面向未來,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竺曉東依舊不惑、不憂、不懼。
“國際環境在發生變化,行業環境在發生變化,競爭格局在發生變化。靠的是我們不斷學習和思考。”竺曉東說。
記者手記
他是一位沉穩且富有智慧的青年智者。作為“創二代”,他傳承著父輩精神,在科學家父親的精神指引下,他的求學經歷,他的回國后從基層歷練,逐步熟悉制造業全流程,都展現出了踏實務實的作風。而面對創新,他也深知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建立獨特的三級研發體系,把握微觀創新,帶領企業在技術上取得諸多突破。在時代變革中積極應對挑戰,推動企業不斷發展,作為一位兼具傳承與創新精神的優秀企業家,竺曉東在智造之路上穩步前行。
來源:《浙商》雜志 記者 李圣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