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般若在畫布居停
——解讀李曉峰《木雕菩薩一號》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廳幽藍的光暈里,那些被抽離原境的北魏佛像曾讓無數學者駐足沉思;而在多倫多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寺廟藝術展區,一尊尊唐宋木雕菩薩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這種文明的對話。李曉峰這幅油畫并非簡單的摹寫,而是以當代藝術家的詩性眼光,重構了一場融合般若與美學的精神儀式。
畫中菩薩側影構成完美的黃金三角,從額際到下頜的弧線猶如古琴徽位般精準,既保留了宋代仕女"面如滿月"的審美范式,又在鼻梁轉折處暗藏唐風余韻。藝術家對木質肌理的處理堪稱絕妙——松節油稀釋的鈷藍滲入虛構的木紋裂隙,斑駁的金箔碎片模仿著氧化后的漆金殘跡,那些刻意制造的皸裂紋路里,分明可見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藥師經變圖中剝落的墻皮質感。當觀者的指尖隔著畫布觸碰到那個蓮華手印時,分明能感受到五代北宋間閩南老匠人鑿刻時留在樟木上的體溫。
背景的處理揭開了時空交疊的帷幕:前景菩薩衣褶的實體感與后方虛化的敦煌飛天形成戲劇性張力,飄帶的流線在虛實臨界點突然凝固,恰似北宋畫家郭熙所言"三遠法"中的平遠意境。山西芮城永樂宮朝元圖的朱砂殘色與加拿大楓葉的紅褐在畫布上相互浸染,構成跨越太平洋的文化色譜。這種虛實相生的布局策略,讓人想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瀟湘臥游圖》,在有無之間構筑起超越物理空間的精神甬道。
李曉峰對物質性的迷戀在作品中達到極致。他用刮刀堆砌的厚涂顏料模擬木胎漆器的包漿,鉛白與赭石調和出的蒼青色既非唐三彩的明艷,亦非宋瓷的含蓄,倒像是經歷了康熙年間海上絲路的海風侵蝕。那些刻意做舊的龜裂肌理深處,隱約可見明代《髹飾錄》記載的"冰梅紋"肌理,這種對時間物質的創造性轉化,使靜態油畫獲得了類似大足石刻那種在自然侵蝕中愈發璀璨的生命力。
在這場精心設計的視覺禪定中,菩薩垂目的剎那成為連接古今的密鑰。她右手蓮華指的弧度精確復現了正定隆興寺宋代轉輪藏閣木雕的原始形態,左手施與愿印的細微顫抖卻泄露了當代藝術家的體溫。當加拿大的雪落在虛擬的晉東南古建斗拱之上,當博物館的射燈照亮千年木紋,李曉峰油畫完成了對物質文化遺產最富詩意的救贖——不是冰冷的標本復制,而是讓沉睡的文物在新的媒介中重新呼吸。
李曉峰,(1969—)
山東省濟南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2023國際奧林匹克藝術委員會先鋒藝術家
CCTV《品牌中國》藝術顧問、客座教授
中國服貿委“國際文化交流卓越藝術使節”
作品入選:
中國國家畫院“傳薪?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中國文化出版社《近現代中國書畫名家詞典》
“融通絲路 共享未來”一帶一路十年成果展(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國際委主辦)
中日韓“B E S E T O美術節”北京特展(2024年)
日本東京都美術館“第三十六回全日中東京書畫藝術大展”(2024)
2024《ART SHOPPING》第34屆巴黎盧浮宮國際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
拍賣活動:
李曉峰油畫作品《龍門石窟創作3號》在2023年3月香港博鰲全球首場拍賣會中以RMB28萬元成交。
李曉峰油畫作品《安岳石窟系列之紫竹觀音》在2024年11月24日英國羅素拍賣中國書畫專場中以GBP3.2萬英鎊成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