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加快補齊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短板,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制定如下措施。
一、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實施學生強健體質計劃,發揮體育在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美育、勞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剛性要求,突出體育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中的重要作用。強化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深度挖掘體育課的育人價值。
積極構建以運動、衛生、心理、營養為一體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將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學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堅持五育融合、家校社協同、校內外一體化推進的健康教育機制。
加強健康學校建設,聯合家庭、社會、社區和媒體,每學期舉辦至少一次健康知識講座和科普活動,提高學生、家長的健康意識,營造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大健康教育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二、打造效果顯著的體育課。
嚴格落實體育課時要求,小學和初中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每周3—5節體育課,沒有體育課的當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鐘的體育鍛煉。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大單元教學、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學和高中模塊化教學,積極推進“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試點。
小學、初中要將“三大球”至少一項納入體育課必修內容,高中要開設“三大球”模塊教學。積極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冰雪運動的普及推廣活動,冰雪運動特色學校應將冰雪內容列入體育課開展教學,支持建設市級冰雪項目高水平學生社團。
學校每學期要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明確開設項目、教學內容、課時分配、教學效果等內容,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每名學生掌握至少2項運動技能。嚴格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每節體育課安排不少于10分鐘體能練習。切實做好體育課的運動負荷監測,杜絕“說教課”和“不出汗”的體育課,防止教學內容碎片化、隨意性。學校要開齊開足體育課,不得以任何形式擠占體育課,杜絕“陰陽課表”。
各區要建立優秀體育課例征集與分享機制,每年組織不少于一次的優秀體育課例展示交流活動。
三、豐富學生陽光體育活動。
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其中至少要有1小時中等及以上強度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肌肉力量、骨骼強健和心肺功能的發展。推廣體質強健計劃,組織開展教師、學生全員參與的跑步活動,針對不同場地條件、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跑步距離,建議:小學1—2年級每次200—500米,3—4年級600—800米,5—6年級800—1000米,初中1500米以上,高中2000米以上。學校每年要組織全員參加的冬季長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動。
要充分利用大課間和課后服務,組織學生開展球類、跳繩、踢毽、跳皮筋、拔河、跳竹竿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飛盤等新興運動不少于10個項目輪換活動。義務教育學校要落實大、小課間時長要求,督促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活動的項目。
四、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聯賽。
學校每學期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班級聯賽,小學每班不少于5場,初中不少于4場,高中不少于3場。比賽項目由各校根據區域特色、學校傳統、場地條件、季節氣候等條件設計安排,其中,至少組織1場“三大球”班級賽。校園足球、籃球、排球特色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相應“三大球”班級聯賽,每班每學期不少于5場。
班級聯賽要體現對抗性,突出全員參與和全過程參與,鼓勵師生共同參賽,提升比賽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學校或集團校每年春季、秋季應分別舉辦1次全員參與的體育節和運動會。
優化市級小學生運動會的辦賽形式,將全市集中舉辦調整為同一時段由各學校分散舉辦。
五、科學精準提升學生體質。
加強市、區、校三級學生體測數據和體檢數據的整合、分析與比對功能,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建立學生線上“健康師”輔助機制,幫助家長動態了解學生的健康狀況,引導家校合作科學指導學生有效開展體育鍛煉。
學校要針對體測成績良好以下的學生,精準區分學生類型,科學設計鍛煉方案,實行體育教師、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包干到人“一生一案”地鍛煉促進機制,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各區要針對本區體質健康統測排名后1/3的學校,精準實施幫扶計劃,因地制宜制定改進和提升方案。針對體質健康測試中的薄弱項目,實行弱項強健行動,強化上肢力量提升。各區要指導學校落實相關要求,小學、初中要在2025年底前配齊單杠等體育設施。
為有效提升學生上肢力量,結合本市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不同年級鍛煉標準,請參照執行。
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提升全體教師的體育綜合素養,引導中小學教師全員參與學校體育工作,形成全員體育的良好氛圍。學校要選優配齊體育教師,編制不足的學校可聘用“銀齡”教師和編外兼職體育教師(包括教練員、退役運動員)。深化“區聘校用”改革,完善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加強區域內、集團內體育教師統籌使用和精準流動。
實施體育教師培訓提升計劃,到2027年底,各區要對體育教師輪訓一遍。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將體育教師承擔的體育課間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育家庭作業、課余訓練、體育競賽、課后服務等工作統籌計入教師工作量。
發揮專家資源優勢,成立北京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有條件的區和學校要建立體育名師工作室。支持小學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經過培訓后,參與低年級學生體育教學和活動。
七、深入推進體教融合機制。
推進體教融合,發揮體育部門在體育科研、競賽組織、場館使用、運動員和教練員選派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和資源,支持中小學體育發展。探索建立體校與中小學結對發展的創新模式,原則上市級體校與不少于2所學校結對,區體校與不少于5所學校結對,體校副校長兼任結對學校副校長。
區體育部門要根據學校需求,安排體校教練員、優秀退役運動員等,每周指導學生開展至少1次專項訓練,并對體育教師進行專門輔導,每年舉辦至少一期“三大球”、田徑、游泳等項目體育教師運動訓練培訓班。各區每年組織不少于10場“冠軍進校園”活動。
鼓勵學校周邊有條件的社會體育場館設施對學校免費開放,服務學校開展運動會、體育考試等活動,優化體育資源配置與高效利用。支持學校與社區、公園、高校等社會體育場館簽訂協議建立共享機制。
八、完善評價機制,加強督導檢查。
完善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評價機制,進一步突出學生實際獲得,將體質提升、技能增強、運動參與、習慣養成等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指標。充分發揮督導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將本措施中各項要求,納入學校體育專項督導和中小學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各區督導部門適時開展對區內學校的體育專項督導,督促指導學校將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各學校要落實主體責任,切實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工作。
各區教委、區體育局要加強管理,定期檢查學校、體校落實相關措施情況,對工作推進緩慢、各項措施落實不到位和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下降的學校,要建立檢查結果反饋機制,確保各項措施如期落實到位。
圖片來源網絡
轉載自:北京市人民政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