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華日報社、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群眾雜志社、江蘇省鄉村振興研究會、鄉村干部報社、江蘇黨的生活雜志社共同發起的“首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新案例”征集活動結果出爐。
句容市天王鎮案例獲評
“2024年度江蘇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天王鎮地處寧鎮常三市交界處,是句容市南部生態腹地、重要農業板塊,也是“戴莊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天王鎮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要求,持續延伸拓展“戴莊經驗”新內涵,奮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近年來,為實現戴莊經驗“墻內開花墻內香”,天王鎮黨委靶向聚焦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發展方向不夠清晰、資源要素不夠整合三大瓶頸難題,以“三化”思維為抓手,實現生態立業、人才驅動、強村富民的有機融合。
黨建引領
模式化推廣
“戴莊經驗”
黨建引領是“戴莊經驗”的核心,村企協同是“戴莊經驗”的靈魂。近年來,天王鎮通過村社聯盟、組織聯建、營銷聯動等模式,依托“規劃師下鄉”“萬師下鄉”等活動平臺,構建了包括地方領導、技術專家、鄉村工匠及村民等多主體在內的線上、線下綜合交流平臺,形成了黨建引領下的共謀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因村施策
產業化推廣
“戴莊經驗”
天王鎮黨委堅持做好“一袋米”“一棵樹”“一片景”文章,放大“戴莊大米”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的品牌效應,全鎮種植有機稻米近5000畝,畝均效益達4000多元,創成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并以“紅色教育+農耕文化+有機農業”為特色,打造鄉村振興研學品牌,探索出一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稻米、苗木產業相結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人才引培
技術化推廣
“戴莊經驗
天王鎮黨委充分發揮“人才+”的驅動優勢,堅持以“引”為導向、“學”為核心、“育”為載體,廣泛吸納并建立“新農人”聯盟成員儲備庫,目前在庫成員36名,培育出全國大學生返鄉創業十強典型華夢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范亞君、江蘇省鄉土人才汪厚俊等一批杰出“新農人”。
天王鎮通過頭雁領航工程和村書記專業化管理,有效激發技術專家、大學生等參與鄉村振興的“回流”“導流”效應。并采取三產融合發展、農村公共空間科學治理、“三塊地”改革3個路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面喚醒了沉睡資源,充分激活了市場、要素和主體。
01
02
03
04
重點是要會“借”。“借”政策,用好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政策支持,各金融機構在天王境內發放涉農貸款超5億元,為百姓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務開創了新的里程碑。“借”項目,積極承接國家、省、市項目,爭取項目資金,實施農業示范園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示范點等項目,有力支持了天王鎮的“三農”工作。
近年來,天王鎮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全鎮優質綠色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不斷完善,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共贏。通過村社互促發展,新招引項目5個、總投資達5.58億元。西溧村稻魚立體種養項目開工建設,投資5000萬元的白鹿苑農文旅融合項目成功落戶;通過合作社包銷等形式實現群眾收入增收,每年幫助農戶銷售農副產品200余萬元,為困難黨員群眾解決就業崗位80余個。
省、市領導先后到戴莊調研,江蘇省委黨校在戴莊村設立現場教學基地,“戴莊經驗”逐步從天王的“風景”向全市的“全景”轉變。
內容來源 | 大美天王、新華日報
編輯 | 張萌萌
校對 | 許鵬鋒
審核 | 王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