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下周!
清明小長假要來了??
4月4日(下周五)
至4月6日(下周日)
放假三天
正是帶娃踏春出游的好時節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
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由何而來?
都有哪些習俗?
春游期間
這些知識講給孩子
感受家庭氛圍的同時
還能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01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后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如今,清明除了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日。這一天,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因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賞春的輕松氣氛。
02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溫馨提示:提倡敬茶獻花、栽種綠樹、網上追思等文明祭掃方式,遠離火災危害和環境污染。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放風箏
在我國古代,放風箏不僅是一項游藝活動,而且還是一種巫術行為,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箏上,等風箏放高時,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晦氣、疾病都讓風箏帶走了。
蕩秋千
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蕩秋千,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柳樹得春氣之先,每年冬春轉換之際,當四野還是一片蕭條時,總是它最先吐出新綠。每到清明,不論大江南北,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大戶人家還要將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吃青團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取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制作團子。
吃芥菜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出行小tips:
假期打算自駕帶娃出游的朋友
2025年清明節
小型客車免費通行
清明節假期4月4日0時至6日24時
所有收費公路(含機場高速、收費橋梁和隧道)
免征小型客車通行費
4月7日0時起
恢復正常收費
來源|人民網、中國教育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