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與蜀的合稱怎么來的?
譚繼和
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員、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譚繼和先生所著的《巴蜀文脈》于近期再版發行。譚繼和先生從事巴蜀文化研究四十余年,將巴蜀文化總的特征概括為自然生態神奇之美、文明文態神秘之美、心靈心態神妙之美。該書初版于2006年,受到廣大讀者喜愛,此次再版增加了作者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見解,并新增大量歷史圖片。作為成都市地志辦評選的第二批“成都歷史文化精品叢書”,該書以“成都地方之全史”—多樣化的地方志為基礎,以生動的筆觸、詳實的史料、精美的圖片,勾勒出巴蜀大地五千年文明的壯麗畫卷。讓我們翻開《巴蜀文脈》一書,與讀者朋友共赴巴蜀文化的奇妙之旅。首篇我們來看《巴與蜀的合稱怎么來的?》
巴蜀文化區位于中國西南部,是指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兼及北漢中、南滇黔周邊地區與“巴蜀同俗”的區域。
它的腹心地區大致與今日川渝(四川省和重慶市)的區域相當。
巴地域與蜀地域又各自細分為“三巴”和“三蜀”:“三巴”指古巴東郡、巴郡和巴西郡區域;“三蜀”指古蜀郡、廣漢郡和犍為郡區域。
四川全圖 (清)董邦達等繪 清乾隆初年彩繪本 (圖源:四川大學博物館)
今天的四川省,包括古“三蜀”和巴西郡全部區域,還包含有巴郡一半區域。
今日重慶市,則包括巴東郡全部和巴郡一半的區域。
從地形地貌講,巴蜀文化區以“龍門山一大涼山”為界,東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山地和高原。地域范圍為東經90°12′至108°33′,北緯26°03′至34°19′之間,絕大部分屬于長江上游流域的內陸腹心地區,只有極西北的若爾蓋草原一小部分屬于黃河上游。
巴蜀地區地貌圖(圖源:翻拍自《巴蜀文脈》)
巴蜀文化區的地理特點是既有“江源”,又有“河源”。“江源”指岷江,它發源于岷山,古人把它視為長江之源,“四瀆”之首;“河源”指“黃河第一灣”,在四川。
岷江水流經都江堰(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 供圖,圖源:水利史研究)
戰國以前的歷史文獻里,包括甲骨文在內,“巴”和“蜀”都是分稱的。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文獻里巴和蜀這兩個區域才連稱在一起,合稱“巴蜀”,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策·秦一》。
這個“巴蜀”合稱過程透露了這樣的信息:
巴與蜀兩個地域分別是巴文化共同體和蜀文化共同體的生長點,后來巴人與蜀人經過長期的文化交融交匯在一起,“巴蜀”才被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共認共識為一個地域文化共同體。
巴與蜀是由以先祖伏羲傳至古羌人為文化標識的秦隴文化直接哺育而生長的同根同源的兩兄弟,在長期互交互融中逐步融合在一起,生發出“心向中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意識,并在不間斷反哺性奉獻于中華文化母體的進程中,融合為一支同脈共振的巴蜀地域文化。
金沙太陽神鳥 (圖源:金沙遺址博物館)
作者簡介
譚繼和,著名歷史學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員,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四川省歷史學會名譽會長,蜀道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965年在四川大學歷史系徐中舒先生門下。先秦史專業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通史》編寫組工作。1976年回蓉,長期從事巴蜀文化研究,主要著述有《巴蜀文化通史》(主編)和《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脈》《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神韻建設》等。
來源:成都方志
作者:譚繼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