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參數丨圖片)50年代,當工程師Samuel W. Alderson開發出第一個碰撞測試假人“Sierra Sam”時,或許不會想到,幾十年后的汽車安全測試竟會由車企CEO親自蒙眼挑戰時速130公里的自動緊急制動(AEB)。這一幕發生在2025年3月的武漢,嵐圖汽車CEO盧放坐進全新嵐圖夢想家駕駛座,蒙上雙眼,將車速推至130km/h,直面一場“生死考驗”——車輛能否在高速下精準識別障礙物并剎停?
這場看似瘋狂的實驗,不僅刷新了行業對智能駕駛安全極限的認知,更揭示了一個真理:智能時代的“安全測試”已從冰冷的機械假人,進化到真人以身試險的終極驗證。
在汽車安全碰撞實驗中,碰撞假人們居功至偉,采集的各項數據為汽車安全的進化功不可沒。然而進入智能駕駛時代,安全測試的邏輯將被徹底顛覆。當車輛能自主決策時,單純依靠假人已無法滿足需求。嵐圖CEO盧放的這場蒙眼挑戰,本質上是一場“主動安全”的終極考試——考驗的不是車輛被動抗撞能力,而是系統在極端場景下的主動避險智慧。這場挑戰的成功,絕非一場秀,而是嵐圖汽車“智駕安全五星標準”的技術背書。
這一標準首次明確智能駕駛系統的五大能力邊界:
1. 全時速:從低速到130km/h,剎停與避障無死角。
2. 全方向:前、后、側向全方位防碰撞。
3. 全目標:識別“白名單”外的異形障礙物(如掉落貨物、動物)。
4. 全天候:雨雪霧塵等極端天氣下精準感知。
5. 全場景:人駕與智駕模式無縫切換,主動安全始終在線。
而嵐圖實現這一標準的底氣,來自兩大核心支撐:
硬件架構:ESSA架構(車身)+天元架構(智能平臺),支持毫秒級制動響應;
感知系統:192線激光雷達(探測距離250米)+華為乾崑智駕ADS 3.0,實現“上帝視角”障礙物識別。
就以老司機們最害怕的高速團霧為例,傳統AEB可能因能見度低失效,但嵐圖夢想家通過激光雷達與多傳感器融合,即使肉眼不可見,系統仍能提前200米發現障礙物,并通過IPB集成制動系統在毫秒內觸發剎車。
就像網友所說:別人家的CEO在發布會PPT上畫餅,嵐圖的CEO在測試場玩命。但這場玩命看似營銷噱頭,但在實質上在當下全行業“智駕內卷”時,揭示了安全的本質:真正的智駕普及,不是讓用戶為功能買單,而是讓技術為生命護航。
2025年,發布會上智駕功能“全系標配”的歡呼聲,已經響起了太多次。但冷靜下來,在當下的技術體系中,到底是平權更重要,還是安全更重要?就以MPV舉例,其重心高、身量大、體重高、制動距離長,其解決方案顯然不能簡單的移植其它車型的成熟套路。并且對于用戶來說,MPV載客量多,使用場景復雜——城區需應對人車混流,高速需警惕團霧和突發路障。若智駕系統僅追求功能普及(如自動變道、泊車),卻無法在危急時刻剎停避讓,反而會因“虛假安全感”放大風險。
于是,不同于行業內多以實驗室數據或封閉場地模擬為主的智能駕駛測試,嵐圖CEO蒙眼挑戰的真實意義在于:將安全驗證從“理論最優”推向“實戰最險”。
嵐圖從架構設計階段便將MPV的特殊性納入考量:
- 底盤調校強化穩定性,避免高速制動側翻;
- 激光雷達安裝位優化,減少車身遮擋;
- 算力算法針對大車慣性動態優化。
而安全優先的端到端架構”:
- GOD網絡:理解交通場景邏輯(如識別施工圍欄后的潛在危險);
- PDP網絡:預判其他車輛行為(如前方卡車可能掉落貨物);
- LOCP+RCTB:側向防撞與后向橫穿制動,杜絕“視覺盲區”事故。
正所謂:安全沒有“性價比”,只有“生死線”。從Sierra Sam假人到CEO真人測試,汽車安全測試的進化史,本質上是一場對人性敬畏的技術長征。130km/h的AEB剎停,不僅是一個數據,更是一份承諾——當車企高管敢將自己的安全交給機器時,用戶才敢將全家人的幸福托付給這輛車。承載夢想的車,必先承載生命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